116
Vol. 29 No.3
Sep. 30 2013
中華民國一○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版

六標準差改善醫令系統處方品質


光田綜合醫院藥劑部藥師 陳華鑫、盧冠宇、曾司旭、吳嘉興
光田綜合醫院資訊工程師 陳鎮揮

摘要

目的:運用六標準差 (6σ; 6-sigma) 品質改善工具降低資訊系統造成的住院處方瀕誤事件,提升住院病人用藥安全。

方法:參考麥格羅.希爾「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之六標準差步驟,就藥事作業流程來界定醫師開處方的需求、收集數據、分析問題、對策擬定、標準化。

結果:研究期間為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依六標準差步驟針對住院處方資訊系統瀕誤事件進行改善。在2012年5月改善措施介入後,其住院處方資訊由2012年第1季的4.5個標準差提升至第3季的5.4個標準差,改善成效提升了0.9個標準差。此外,專案小組針對改善前後的資訊系統瀕誤事件類型進行危害指數評量,其危害指數均由改善前的8分下降至改善後的1-2分。

結論:從我們的研究得知,運用六標準差品質改善工具,能有效的改善資訊系統造成的住院處方瀕誤事件,並提升住院病人用藥安全。

關鍵字:六標準差、資訊系統瀕誤事件、危害指數

壹、前言

依據美國醫療研究組織「To Err is Human」調查報告,其對病人安全定義為「透過系統建立來降低錯誤發生,並提高預防失誤發生的可能性確保病人安全,醫療錯誤指醫療行為中所有相關人員行為或組織流程上的錯誤」。為避免處方系統錯誤,近年來各國重視醫師開立處方與處置的方式,已由傳統的手寫方式轉變運用「醫師電腦處方醫令系統」(Computer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CPOEs) 進行處方與處置的開立作業系統。1999年 Bates 評價 CPOEs 能有效改善處方開立的疏失,由每1000個住院人日傳統手寫處方的142個劑量錯誤事件下降至每1000個住院人日 CPOEs 處方的26.6個劑量錯誤事件1。2004年 Ferner 指出電腦輔助處方開立可以減少60%的錯誤2。此外,資訊系統設計不良,可能產生 CPOEs 潛在錯誤風險。2005年 Koppel 指出設計不良之 CPOEs 的作業系統可能引起22種類型的藥物錯誤風險3

個案醫院運用 CPOEs 的方式進行處方與處置開立已行之有年,住院疑義處方瀕誤率由95年度的0.2654%明顯下降至100年度的0.1681%,改善幅度為36.7%。而進一步分析這些住院疑義處方瀕誤事件,得知造成瀕誤事件的主要原因為資訊系統方面的問題,與醫師個人因素無關。這意味者資訊系統良好與否確實攸關病人安全,醫療院所應針對 CPOEs 相關的事件來檢視資訊系統的設計。

1986年摩托羅拉公司創立「六標準差」品質改善工具,其定義指的是在每100萬次服務客人的接觸中,只允許出現3.4次的缺失。六標準差主要是用於工業製程與商業用途,而鮮少用於醫療產業。2008年賴振榕僅以六標準差來估算醫令錯誤的發生率,並未導入六標準差的步驟來進行系統的改善4。因此個案醫院在精捷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張國昌顧問的指導下,嘗試以六標準差的步驟改善住院處方資訊系統的瀕誤事件,並確認其改善成效。

貳、方法

研究個案以海線地區某所區域教學醫院為例,研究期間為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參考麥格羅.希爾「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之 DMAIC 手法[ Define (界定)、Measure (衡量)、Analyze (分析)、Improve (改進)、Control (控制) ]5,著手改善現有住院處方資訊系統的瀕誤事件,並使用 DiscoverSimTM 公司開發的 Process Sigma Level Calculator 軟體來計算標準差。

一、界定

依據住院處方瀕誤事件,確認處方開立作業系統醫師的需求。

二、衡量

以回溯性方式逐一檢視不合理處方事件,進行瀕誤事件類型的分類。

三、分析

以「特性要因分析圖」方式解析瀕誤類型,選定與資訊系統相關的因素,並進行改善前的風險評估。

四、改進與控制

針對資訊系統疏失因素,進行對策方案的計畫、實施、效果確認、標準化,並進行改善後的風險評估。

參、結果

針對2012年第1季住院處方瀕誤事件 (183件),進行瀕誤事件類型的分類,再以「特性要因分析圖」進行討論 (圖一),最後選定造成資訊系統瀕誤事件 (≥ 15件) 的4個主要相關因素:「劑量過低—藥水劑量 ≤ 1毫升 (72件)」、「劑量過高—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 (58件)」、「總量不合理—劑量*頻率*天數≠總量 (17件)」、「品項錯誤—藥品查詢介面不熟悉 (15件)」進行改善對策 (表一),並進行改善後的風險評估(表二)。

 

116-05.tif

圖一 特性要因分析圖

 

表一 改善對策

改善項次

對策

藥水劑量 ≤ 1毫升

1. 取消住院醫囑藥水劑量預設1毫升的功能。

2. 增加「藥品最小劑量」維護功能,再進一步設定「藥水劑量 ≤1毫升最小劑量」開立的提示畫面。

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

增加「投藥間隔小於30分鐘,建議不可重複開立藥品」的提示畫面。

劑量*頻率*天數≠總量

修正「藥品使用頻率」維護功能,並設定須填寫「藥品頻率」才可開立醫囑的限制開立處方畫面。

藥品查詢介面不熟悉

重新整合藥理類別操作介面,並以 ATC 藥理類別建檔。

 

表二 改善前後的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項次

危害指數

改善前

改善後

劑量過低—藥水劑量 ≤ 1毫升

8

2

劑量過高—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

8

2

總量不合理—劑量*頻率*天數≠總量

8

1

品項錯誤—藥品查詢介面不熟悉

8

1

 

在2012年5月改善措施介入後,因資訊系統造成住院處方瀕誤發生率由2012年第1季的0.1217% (162件) 下降至2012年第3季的0.0086% (14件),改善幅度為92.9%。就其標準差而言,分別由4.5個標準差上升至5.4個標準差,改善成效提升了0.9個標準差 (圖二)。

 

116-06.tif

圖二 2012年第1季、第2季與第3季住院處方資訊瀕誤發生率

 

肆、討論

一、劑量過低—藥水劑量 ≤ 1毫升

在「劑量過低」的瀕誤類別中,主要是「藥水開立的劑量 ≤ 1毫升」,分析其原因得知,住院醫囑系統將藥水開立劑量預設1毫升,容易讓醫師誤認為劑量已開立完成,若醫師未修改劑量,則造成藥水開立的劑量為1毫升,容易造成病人服用的藥品劑量過低。執行對策是取消住院醫囑藥水劑量預設1毫升的功能,並且增加「藥品最小劑量」維護功能,再進一步設定「藥水劑量 ≤ 1毫升最小劑量」開立的「提示畫面」。改善後因「藥水劑量 ≤ 1毫升」的住院處方資訊瀕誤事件由2012年第1季的72件下降至2012年第3季的2件。

二、 劑量過高—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

在「劑量過高」的瀕誤類別中,主要是「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分析其原因得知,當病人收住院時,醫師會先開立長期醫囑藥品給與住院病人當天與往後的治療。而當開立的長期醫囑接近給藥時間時 (30分鐘內),醫師會擔心病人在該時段是否會可以準時照醫囑服到藥品,因此當下又再開立臨時醫囑藥品給予病人服用,導致長期醫囑與臨時醫囑兩次的給藥間隔太短,容易造成病人服用的藥品劑量過高。執行對策是增加「投藥間隔小於30分鐘,建議不可重複開立藥品」的「提示畫面」。改善後因「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的住院處方資訊瀕誤事件由2012年第1季的58件下降至2012年第3季的12件。

三、總量不合理—劑量*頻率*天數≠總量

在「總量不合理」的瀕誤類別中,主要是「劑量*頻率*天數≠總量」,分析其原因得知,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電腦不會主動偵測到頻率問題,因此當藥品使用頻率未輸入時,藥品總量不會自動計算出正確的數量,總量僅呈現1,以致於醫囑中藥品總量錯誤數量不足。執行對策是修正「藥品使用頻率」維護功能,並設定須填寫「藥品頻率」才可開立醫囑的「限制畫面」。改善後因「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的住院處方資訊瀕誤事件由2012年第1季的17件下降至2012年第3季的0件。

四、品項錯誤—藥品查詢介面不熟悉

在「品項錯誤」的瀕誤類別中,主要是「藥品查詢介面不熟悉」,分析其原因得知,醫師在開立處方時,若開立到近期藥品異動的品項,在處方開立系統上藥品異動的資訊方面不足,且藥品查詢介面複雜,建檔方式非醫師所熟悉的 ATC 藥理類別,不易使醫師查詢到正確的替代品項,以致於醫囑中藥品點選錯誤。執行對策是重新整合藥理類別操作介面,並以 ATC 藥理類別建檔。改善後因「此藥沒有適應症存在」與「還有更有效、安全、方便的藥」「臨時醫囑與長期醫囑時間相近」的住院處方資訊瀕誤事件由2012年第1季的15件下降至2012年第3季的0件。

伍、結論

個案醫院執行「六標準差」改善因資訊系統造成的住院處方瀕誤事件,由2012年第1季的4.5個標準差上升至第3季的5.4個標準差,證實運用「六標準差」改善資訊系統作業品質是有顯著成效。雖然在資訊系統改善後的住院處方開立仍有瀕誤事件,但這些事件均是藥師以人工審核處方的方式發現處方疏失,並立即與醫師溝通處方問題,並未進行調劑與交付藥品,故未造成真正的錯誤,因此無論以何種品質工具改善處方瀕誤事件,藥師以人工的方式來審核處方的作業仍是無可取代的。

參考資料:

1. Bates DW, Teich JM, Lee J, et al: The Impact of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on Medication Error Prevention. JAMIA. 1999; 6(4): 313-21.

2. Ferner RE. Computer aided prescribing leaves holesin the safety net. BMJ. 2004; 328: 1172-3.

3. Koppel R, Metlay JP, Cohen A, et al: Role of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s in Facilitating Medication Errors. JAMA. 2005; 293(10): 1197-203.

4. 賴振榕:降低處方醫令錯誤率—運用「六標準差」估算改善成效。第66期。臺中:中國醫訊,2008; 51-6。

5. 羅藍‧海勒、麥克‧尼可: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初版三刷。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Applying 6σ Quantitative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CPOEs

Hua-Sin Chen1, Guan-Yu Lu1, Szu-Hsu Tseng1, Chai-Hsing Wu1, Chen-Hui Chen2
Department of Pharmacy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
Kuang Tien General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Applying six sigma quantitative improvement technique to decrease the prescription events attributed to informative system in hospital and to increase the patient safety of hospital.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referred the six sigma process of 「What is Sigma Process Management?」which published in Mcgraw-Hill, and took the processes of six sigm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rgeted procedures, the steps are as following: (1) defining the physician demand; (2) collecting problems; (3) analyzing problems; (4) improving problems; and (5) standardization.

Results: We have focused on the near miss of CPOEs for inpatient prescription to improve by six sigma process management during January to September, 2012. The incidence rate of near miss for inpatient CPOEs was improved, as being measured in six sigma quantitative technique, from 4.5σ to 5.4σ, it had been risen for totally 0.9σ improvement after intervening improvement strategy on May 2012.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 of hazard index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was decreased from 8 to 1-2 by evaluating them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near miss.

Conclusions: Six sigma quantitative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ur study, we had shown that the near miss of inpatient CPOEs could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using this tool, thus the patient safety of inpatient could also be impr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