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Vol. 29 No.3
Dec. 31 2013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蕁麻疹之中醫治療


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中藥局藥師 張玉花

摘要

蕁麻疹也算是皮膚病的一種,肺主皮毛,故中醫把皮膚歸在肺的臟象系統裡是被允許的。雖然蕁麻疹的真正發病原因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們可應用中醫理論,針對一些久治不癒或反覆發作的情況,依照患者本身之寒、熱、虛、瘀辨證論治,藉疏通氣血、滋養臟腑、提正氣徹底改善體質,期望能解決病人搔癢之苦。

關鍵字: 蕁麻疹、中醫、辨證論治、urticaria、Chinese medici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壹、前言

蕁麻疹因取其如風之來去一般 (自行消退,來回發生) 故又俗稱風疹,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稱謂,恰如風的神出鬼沒。漢代又叫隱疹,應是取其消失後不留痕跡的特性。到了清代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稱作「鬼飯疙瘩」;在中醫學理論述上有所謂「無風不作癢」,蕁麻疹具備癢的特性由此可見一般;又根據《婦人良方‧卷三賊風偏枯方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就中醫的整體觀而言,已非單純只針對表象袪風即可,必須依個人體質診斷與治療,將可有效降低發病率甚至痊癒。

貳、中醫文獻理論

蕁麻疹在歷代古中醫文獻中,就相關記載;明代【瘍科準繩‧卷五】云:“癮疹…忽然起如蚊蟲咬,煩癢極者,重抓疹起,搔之隨手起…夫風隱疹著,由邪氣客於皮膚,復遇風寒相搏,則為隱疹;若赤疹者,由冷濕搏於肌中,風熱結成赤疹,遇熱則極,若冷則瘥也;白疹者由於風氣搏於肌中,風寒結為白疹也,冷則極或風中亦極。得晴明則瘥 ,若厚暖亦瘥也。”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訣】曰:“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脈證篇】記載:“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素問‧評熱病論篇】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亦有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外科樞要】曰:“赤白游風屬脾肺氣虛, 腠理不密,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沸郁。”【素問‧痹論】曰:“病久入深,營衛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醫林改錯】亦云:“久病入絡為血瘀”,由這些中醫論述裡不難看出,蕁麻疹與風寒、風熱、虛、濕、瘀有著密切關聯。

參、中醫病因病機

蕁麻疹之中醫病因病機,一切由風而起,風邪乃六淫之首 (風、寒、暑、濕、燥、火) 人若先天體虛 (腎水不足),則風邪易侵,肺臟首當其衝 (吸入或接觸過敏原),氣不得宣,連帶影響全身津液的運化,造成濕困於脾 (食入引起過敏之刺激物),或情志內傷 (壓力大)、肝火犯肺,內外交攻失和,對外不能發散,對內無法通達,此症乃生。

肆、中醫辨證論治

【諸病源侯論】曰:“邪氣客於皮,每逢風寒相折,則起風搔隱疹,所以治療本病當以疏風散邪,養血涼血,調和營衛為主。”又【素問】亦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根據中醫學對蕁麻疹的理論,將其分型辨治如下。

一、 風寒在表型1

風疹顏色呈現淡紅色,遇冷即發,口不渴,舌苔較薄白,脈象浮緊,較常見於急性蕁麻疹;針灸可參考大椎、合谷、風門等穴位2

(一)治療原則

益氣固表,袪風散寒。

(二)參考方劑

桂枝湯 (桂枝、芍藥、灸甘草、生薑、大棗),或固衛禦風湯 (灸黃耆、防風、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生薑、大棗),患者若表實無汗可加麻黃兩錢,兼內停水濕者可用小青龍湯 (芍藥、乾薑、五味子、半夏、桂枝、灸甘草、麻黃、細辛)。此類方藥多著重解肌袪風,調和營衛、氣血、脾胃和陰陽之功用;得依個人體質與症狀加減方。

二、 風熱在表型1

風疹顏色較鮮紅,遇熱則搔癢加劇,常伴有口乾、尿黃、便硬等熱性病證,且舌紅苔黃膩,脈象浮數,較常見於急性蕁麻疹;針灸可參考大椎、膈俞、曲池等穴位2

(一)治療原則

益氣固表,疏風清熱。

(二)參考方劑

消風散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牛蒡子、荊芥、石膏、蒼术、甘草、木通),或龍膽瀉肝湯 (生地、龍膽草、黃芩、梔子、當歸、車前子、澤瀉、木通、柴胡、甘草),患者若濕熱較重,亦可加白蘚皮、蒼术,體內熱重可加梔子、知母,血熱可考慮生地、赤芍,此類方藥兼具疏風清熱利濕,還得以抗過敏,有外解內清,邪去正安之功3,得依個人體質與症狀加減方。

三、溼熱積於腸胃型1

風疹顏色紅而癢,常伴有少食,腹部脹痛、噁心想吐的症狀,舌苔黃膩,脈象滑數,通常因飲食不慎而發病;針灸可參考脾俞、陰陵泉等穴位2

(一)治療原則

健脾袪溼,清熱止癢。

(二)參考方劑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荊芥、白术、梔子),或風濕盛者可用祛風勝濕湯 (荊芥、防風、羌活、陳皮、金銀花、茯苓皮、蟬衣、甘草),此類方藥發散泄下中帶有溫補調養,正所謂汗不傷表,下不傷裏3;得依個人體質與症狀加減方。

四、氣血皆虛型1

風疹顏色偏淡或近膚色,較難治癒,女子常伴有月經不調,腰酸背痛的症狀,舌淡苔色白,脈象細弱,較常見於慢性蕁麻疹;針灸可參考脾俞、氣海、血海等穴位2

(一)治療原則

調養氣血,袪風止癢。

(二)代表方劑

八珍湯,出典於《正體類要‧卷下》:(1) 組成:當歸一錢、川芎一錢、白芍一錢、熟地一錢、人參一錢、白术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2) 方義:本方由四物補血合四君補氣,故為氣血雙補之功用,其中人參甘溫益氣,氣虛則血不能行,熟地補血,再加上當歸、白芍和營養血,佐以川芎行氣活血,白术、茯苓袪濕健脾,也能稍增人參補脾與益氣的功用;得依個人體質與症狀加減方。

五、血瘀型1

風疹顏色趨於暗紅,臉色暗淡唇色偏紫黑,膨疹於受壓迫處更明顯,脈象細澀,較常見於皮膚劃痕蕁麻疹4;針灸可參考血海、膈俞、三陰交等穴位2

(一)治療原則

活血化瘀,袪風止癢。

(二)參考方劑

補陽還五湯 (黃耆、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或風熱重者用疏風清熱飲 (生地、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生甘草、蟬衣),或氣血淤滯者用活血祛風湯 (當歸尾、赤芍、桃仁、白蒺藜、紅花、荊芥、蟬衣、甘草);風重加白蒺藜,熱重加生石膏,血熱則加入丹皮,搔癢明顯者加桂枝、僵蠶;得依個人體質與症狀加減方。

伍、外治療法

除了以上提到有關蕁麻疹可配合針灸、拔罐治療外,陸續也有一些外治方法的發表5;如耳穴療法、放血療法、穴位埋線、自血療法、藥物熏蒸療法、敷臍療法;另外使用中藥外洗也有不錯的療效。

丁樹棟外洗驗方6:白楊樹皮30 g,徐長卿30 g,敗醬草30 g。水煎,溫洗患處,每日3-4次,連用3-5天。

陸、病人衛教與注意事項

一、注意日常保健,避免食用或接觸有可能造成過敏反應的致病因子。二、因為癢要避免用力抓或熱敷。三、衣著採舒適寬鬆為原則,不宜太過緊身。四、食物以天然少加工為佳,辛辣刺激物儘量少碰,多吃鹼性食物以調整體質。五、蝦、蟹海鮮,或ㄧ些中醫觀點屬於較發性之食物如芒果、竹筍、香菇、茄子、龍眼、花生、芋頭、牛奶、蛋、酒等應避免食用。六、鼓勵病人常保愉悅的心情,並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柒、結論

蕁麻疹在治療上較困難的部份,就是無法確切掌握發病原因,縱然西醫會針對病人做一些檢測,但結果並不如預期,只能在症狀發作時,給予適當的治療。我們由中醫古籍中,發現許多有關蕁麻疹的不同稱謂,可見中醫對此種皮膚疾患之探討由來已久,從患者主述、外觀經由中醫的望、聞、問、切辨證論治,依據蕁麻疹不同型別分症施治,但因每個人體質差異,鑑別診斷上須費一番功夫;至於治療方劑上的適當加減配伍,是希望達到標本同治的理想,為了尋找可能之過敏原,同時要瞭解患者的飲食與日常生活習慣,鼓勵病人多吃天然蔬果,適度運動,充足的睡眠,心情放輕鬆,身體的免疫功能提昇了,疾病自然就會遠離。

參考資料:

1. 翁瑞文:論蕁麻疹之診治與病例報告。台北市中醫會刊2010;16(4):100-102。

2. 潘海燕、楊發均、黃洁:針刺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蕁麻疹風熱犯表症的臨床觀察。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1):72。

3.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初版。台灣,知音出版社,2006:58-62、 217-220、 407-409、435-436。

4. 薛天萍、楊雪源:人工蕁麻疹的中西醫診療進展。甘肅中醫2011;24(8): 106-109。

5. 宋小莉:蕁麻疹中醫外治法概述。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A):104-105。

6. 丁樹棟:蕁麻疹治療小驗方。中醫藥臨床雜誌2010;22(9):813。

 

 

 

Chinese Medicine for Urticaria Treatment

Chang Yu-Hua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 Miaoli General Hospital,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Abstract

Urticaria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kin disease. Lung manages skin and hair. Skin is classified into the pulmonary system. Although the real causes of urticaria is still a mystery, we can apply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some long lasting or recurrent attacks. Focusing on the tone for the part of managemen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personal cold, heat, deficiency, stasis. and treat with the only way to clear the blood, nourish the internal organs, bring up righteousness, and thoroughly improve the physical body for the root of i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