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Vol. 31 No.1
Mar. 31 2015
中華民國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半夏的炮製研究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科藥師 陳芷葳、邱名榕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童承福

摘要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未經炮製前屬於毒劇類中藥材。其炮製過程可降低黏膜的強烈刺激性作用外,還可因應不同應用範圍,炮製成以燥濕化痰為主的清半夏,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的薑半夏及以祛寒痰、調脾胃為主的法半夏,本文就炮製前後毒性成份、有效成份及藥理作用變化作整理。

關鍵字: 半夏、炮製、毒劇中藥材、草酸鈣針晶、刺激性、止咳

壹、前言

半夏為溫化寒痰的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別名三葉半夏、地文、地星等,為天南星科 (Ar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e (Tbunb.) Breit. 的地下塊莖。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具消腫止痛之功。由於生半夏具有辛辣、麻舌刺喉等刺激性,臺灣中藥典將生半夏列為毒劇中藥材。生半夏刺激性毒性主要表現為黏膜強烈刺激性作用,生食0.1-0.8 g 即可引起中毒,多在服藥後30分鐘至2小時出現中毒症狀,如刺激聲帶黏膜造成水腫,甚至失音,而刺激消化道黏膜會造成嘔吐、腹瀉,嚴重時還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頭暈心慌、四肢麻木,甚至昏迷、窒息、呼吸停止等1,因此生半夏的刺激性為炮製前後毒性比較的一個指標2

貳、半夏炮製的歷史沿革3

半夏入藥始見於《黃帝內經》,但對炮製方法未見記載。半夏炮製最早可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玉函經》「以湯洗數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需“湯洗”至“滑盡”,否則“戟人咽”。半夏熬製、薑製始見於南齊《劉渭子鬼遺方》,半夏煮製始見於梁代《本草經集注》,另「有毒,用之必須生薑,此是取其所畏,以相製耳」。半夏火炮始見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半夏酒、薑浸始見於《博濟方》。

漢唐以前多用生半夏入藥,宋以後瞭解到生品的毒副作用,開始用生薑、明礬製半夏,所以宋代開始使用多種輔料與半夏共製,在宋代《聖濟總碌》有半夏醋製,米製,礬製,薑、甘草、桑白皮煮製,酒麩炒,因而擴大半夏臨床應用範圍。清半夏始見於明代《本草綱目》;薑半夏始見於宋代《衛濟寶書》;法半夏始見於清代《本草綱目拾遺》。

參、半夏之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

一、有效成分

半夏有效成分複雜,主要有生物鹼類、氨基酸、有機酸類、β-穀甾醇 (β-sitosterol) 等,生物鹼類為半夏藥理活性的主要成分,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具有止嘔、鎮咳、祛痰、抗炎、抗腫瘤以及提高記憶作用4。其中生物鹼類的L-麻黃鹼 (L-ephedrine) 為主要的止咳祛痰成分4,5;烏苷本身性質穩定,水溶性好,一般條件下不易被破壞,含量可作為半夏及炮製品水溶性成分的指標6

二、毒性成分7,8

目前對生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尚未確定,最近的一個研究是在2006年家兔眼刺激性的實驗,證實半夏刺激性成分是其所含的單斜晶系含1分子結晶水的草酸鈣針晶 (calcium oxalate crystal),且實驗中發現生半夏純草酸鈣針晶0.25%時幾乎沒刺激性,0.50%開始有刺激性,說明生半夏草酸鈣針晶0.50%以下是沒有刺激性的。生半夏刺激性是由於內含大量、極細長且質地堅硬的草酸鈣針晶直接刺激粘膜細胞,導致細胞破壞,釋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質 prostaglandin E2 (PGE2) 而引起刺激性及炎症反應。

肆、 半夏炮製目的、常用炮製方法及解毒機轉

一、半夏炮製的目的

其一為降低毒性,以確保用藥安全;其二為使用多種輔料與半夏共製,從而擴大半夏的臨床應用範圍3

二、半夏常用的炮製方法

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生半夏及最為常用的三種炮製品 (表一),清半夏 (白礬製半夏)、薑半夏 (白礬、生薑製半夏) 和法半夏 (甘草、生石灰製半夏)9

 

表一 生半夏常見的三種炮製品9

 

三、 炮製機轉

半夏具強烈的刺激性作用,因此大都需經過炮製來入藥,雖然常用的輔料為生薑、甘草、明礬和石灰,但真正具有解毒作用的卻只有明礬和石灰2。明礬是硫酸鉀鋁【KAl (SO4)2‧12H2O】在水中可形成Al (OH)3,SO4 2-和K+等離子。一定濃度明礬溶液中的SO4 2-可以和不溶性草酸鈣進行反應,使得半夏中草酸鈣針晶慢慢溶解。另外,在水中形成 Al (OH)3呈凝膠狀態,且本身帶有電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與毒性成分結合,達到降低毒性的目的10。pH 值 >12 的鹼性溶液 (如 Ca (OH)2,即石灰水) 中含有過飽和的 OH-離子可以和不溶性 CaC2O4反應,同樣可以達溶解針晶的目的10。因此有研究指出生半夏經炮製後草酸鈣不同程度的破壞使 Ca2+游離出來,造成 Ca2+濃度增加2

生半夏以35℃之8%明礬水浸泡半夏2天後,刺激性成分草酸鈣針晶尖端到針體逐漸地腐蝕,剝脫,變鈍,直到消失,使針晶含量從1%急遽下降至0.5%以下,而對家兔眼幾乎不起刺激性5;以35℃10% Na2CO3浸泡2天 (pH 值 > 12) 也有此作用,但過程較慢。由此可知炮製時的溫度及鹼液的 pH 值對半夏草酸鈣針晶含量影響較大,故炮製半夏時同時加溫也可加速此過程。半夏炮製品質以生半夏純草酸鈣針晶含量 < 0.5%,同時口嘗稍有或無麻舌感 (麻辣感) 做為炮製品質指標8

伍、半夏各種炮製前後的比較

近代生半夏的炮製研究很多,由於其刺激毒性限制了臨床使用,近代學者透過動物實驗及現代科學技術對其炮製前後成分 (表二)、藥理作用 (表三) 及臨床應用範圍 (表四) 進行探討,以期為生半夏及其炮製品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表二 炮製後成份差異表

 

表三 藥理作用差異表

 

表四 不同輔料炮製後臨床應用差異表3,9

 

陸、結論

藥材半夏入藥歷史悠久,因應其毒性各個時代均有新的炮製方法推陳出新,除了降低毒性,另還可擴大應用範圍。炮製時除了用草酸鈣含量 < 0.5%,同時口嘗稍有或無麻舌感 (麻辣感) 做為炮製品質指標外,半夏炮製品功效的主要指標為其鎮咳祛痰之藥效,因此以L-麻黃鹼 (L-ephedrine) 為半夏藥材質量控製標準的指標性成分。在臨床使用上以半夏內含物的炮製前後的差異變化提供科學化的依據,使得民眾的用藥更具安全性,也讓半夏的炮製品做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資料:

1. 俞婷婷、李書平、丁志山:半夏的應用及毒性認識。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2262﹚:79-82

2. 鍾淩雲、昊皓、張琳等:半夏毒性成分和炮製機理研究現狀。上海中國醫藥雜誌2007412):72-74

3. 修彥鳳、張永太、王興發:半夏的炮製歷史沿革。時珍國醫國藥2006179):1774-1775

4. 王麗、孫蓉:與功效、毒性相關的半夏化學成分研究進展。中藥藥理與臨床2009255﹚:16-17

5. 許臘英、夏荃、劉先瓊等:半夏化學成分飲片的現代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47):441-443

6. 曾頌、李書淵、吳志堅等:半夏鎮咳祛痰的成分-效應關係研究。中國現代中藥2013156﹚:452-455

7. 鍾淩雲、昊皓、張科衛等:生半夏中草酸鈣針晶的刺激性作用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0063120):1706-1709

8. 昊皓、李偉、韓洪滔等:半夏刺激性成分的研究。中國中藥雜誌1999725-73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10-112

10. 昊皓、鐘淩元、李偉等:半夏炮製解毒機製的研究I。中國中藥雜誌20073214):1402-1405

11. 昊皓、束建清、蔡寶昌:半夏薑製對β-穀甾醇和總生物鹼含量的影響。中國中藥雜誌19982311):661-663

12. 薛建海:半夏炮製品中己知化學成分比較。中國中藥雜誌1991164):220

13. 財團法戈台灣必安研究所:有毒中藥炮製品之藥理與應用。台北:新醫藥週刊,2011

14. 高昌琨、昊皓、張陸軍:半夏及炮製品對動物黏膜刺激性比較。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6):49-50

15. 蘇彬、李書淵、陳豔芬:半夏及其炮製品鎮咳祛痰作用的比較。廣東藥學院學報2013292):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