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97期

No. 98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乾眼症之中醫辨證論治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 戴俊典、林育、鄭奕帝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醫師 林吟霙

壹、前言

乾眼症是現代人眼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指的是淚液層不穩定,患者會有異物感、乾澀、畏光或疼痛感的症狀出現。導致乾眼症的原因主要有二:一為淚水製造不足,另一個因素則是淚水揮發太快。因為現代人長期待在有中央空調的空間當中,空氣乾燥、濕度降低、淚液蒸發快,再加上電腦的普及、隱形眼鏡的風行、人口的老化,藥物的濫用等等,的確讓乾眼症成為一種現代人的流行文明病。乾眼症易導致眼瞼、結膜發炎及角膜發炎,嚴重者可能會導致角膜破損受傷,進而影響視力,其嚴重性不可輕忽。

在西醫治療中,目前大多是給予人工淚液,或用手術將淚管出口阻塞,以使淚液保留在眼內的時間延長,但治標不治本,效果均有限。當西醫治療無效或有副作用時,中醫運用中藥調養臟腑,從根本著手,以達到改善的效果,成效顯著。因此,中醫療法可提供乾眼症病患另一項治療新選擇1

貳、西醫診療方式

就西醫觀點而言,乾眼症不僅是如片面想像的「眼睛乾燥」而已,它是指淚液的量減少,或淚液層發生缺陷,進而影響角膜上皮的新陳代謝,可能會導致上皮細胞壞死,角膜結疤而影響視力,甚至也有可能引起無菌性角膜潰瘍或繼發感染而致失明。總而言之,淚液量少,品質差,引起角膜上皮病變,就可稱為乾眼症。

一、診斷方式

眼科醫師可由臨床症狀和一些檢查來診斷乾眼症,包括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s test)、角膜結膜染色試驗(Fluorescein staining)、淚液層瓦解時間(Tear film break up time)、以及其他淚腺檢查、結膜功能檢查等等。此外,一些免疫疾病相關之檢查也可以幫助找出病因2

二、治療方式

目前乾眼症的西醫療法包括補充人工淚液、加強潤滑藥膏、施行淚小管手術等。即使如此,還是有乾眼症患者抱怨症狀無法完全紓解。乾眼症,點人工淚液不但有防腐劑堆積的問題,而且是外加的,只能使乾澀的眼睛得到暫時的舒緩,藥一停又復發,治標不治本,反而增加眼睛的負擔。至於淚小管手術,則可能造成淚管不通,淚小管或淚囊內因細菌囤積而引起淚囊炎,以致於需動手術做淚囊蓄膿之引流,增加感染的風險。

參、中醫病因病機3

中國傳統醫學對乾眼症的的記載古有明文,通常是指兩目乾燥少津,滯澀不爽,易感疲勞而言。乾眼症症狀較輕者,中醫認為屬“白澀病”,【審視瑤函】曰:“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重者屬“神水將枯”範疇,【證治準繩·七竅門】:“視珠外神水乾澀而不瑩潤……乃火鬱蒸膏澤故精液不清,而珠不瑩潤,汁將內竭……病未治之,緩失則神膏乾澀,神膏乾澀則瞳神危矣。”

陰精虧虛是乾眼症的發病基礎,陰虛、內燥、虛火浮越、氣不布津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脾主運化水濕,對體內水分的輸布有重大影響;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若肌表不固,則津液外泄;腎主水,是調節體內水代謝的重要器官,而肝腎同源,肝依賴腎水來滋養,若腎水不足,則肝陰不足。因此,治療本病應根據臨床證型進行辨證施治,依個人體質分別從脾、肺、肝、腎入手,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肆、中醫辨證論治4,5

乾眼症依辨證分型可分為四種類型,包括:

一、肝腎陰虛

肝主疏泄、開竅於目,腎主陰水,主滋潤濡養的功用,肝腎經都會匯集到眼部,所以肝腎陰虧的人很容易會出現乾眼症。

(一)、臨床症狀

眼睛乾澀畏光,雙眼頻眨,視物不清,眼白淡紅,久視則症狀加重;兼見口乾,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

(二)、治療原則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三)、選用方劑

1.杞菊地黃丸,出於《中國醫學大辭典》:(1)組成:熟地黃、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枸杞子、牡丹皮、菊花。(2)方義:本方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滋養肝腎而澀精;山藥補益脾陰而固精,共為臣藥。配伍澤瀉泄腎利濕,並防熟地之滋膩;牡丹皮清瀉肝火,並制山茱萸之酸收,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加枸杞、菊花,兼有養陰平肝,滋水明目的作用2,6

2.若已出現陰虛化火的症狀,可考慮使用滋腎明目湯,出於《萬病回春》:(1)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桔梗、蔓荊子、梔子、菊花、甘草、生地黃、黃連、白芷、人參、茶葉、燈心草。(2)方義:方中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乃四物湯補血兼養肝腎之陰血,生地滋陰涼血,人參、甘草補益中氣,氣生則血生;黃連、梔子清瀉肝火,菊花清肝明目;蔓荊子、白芷可疏散風邪,清利頭目;桔梗則載藥上行。上藥合用,養陰血,補元氣,以治其虛;疏風清熱,利肝明目,以去其實,兩者兼顧,目疾漸癒。本方與杞菊地黃丸皆可補腎明目,其不同點在於杞菊地黃丸偏於補益肝腎,而本方則偏重於補養氣血,而且清肝明目之力更強。

二、邪熱客肺

常見於暴風客熱(類似急性結膜炎)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餘熱未清,再加上外召風邪所引起。

(一)、臨床症狀

眼白少許赤絲細脈,眼瞼內輕微紅赤,可能有畏光流淚,乾澀不舒服等症狀。

(二)、治療原則

清利肺熱。

(三)、選用方劑

桑白皮湯,出於《審視瑤函》:1.組成:桑白皮、澤瀉、玄參、黃芩、桔梗、菊花、旋覆花、茯苓、麥門冬、甘草。2.方義:方中桑白皮性寒入肺經,能瀉肺火、治肺熱。麥冬養陰潤肺;玄參既滋陰又降火。配以黃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可清肺熱、利肺氣。茯苓、澤瀉,利濕明目。再使以甘草,調和諸藥。

三、肺陰不足

中醫認為,「肺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體上面水的源頭,而且肺有「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調節、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謝。如果肺陰不足,而且有外來的燥邪入身,這樣就在人體內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

(一)、臨床症狀

淚少,眼睛久視容易疲勞,甚至視物不清。眼白或稍有紅絲,黑睛可能有細點星翳,病情遷延難癒。

(二)、治療原則

滋陰潤肺。

(三)、選用方劑

養陰清肺湯,出於《重樓玉鑰》:1.組成:生地、麥門冬、甘草、玄參、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2.方義:方中以生地為君,滋養少陰本質之不足。臣以麥冬,養陰潤肺;玄參既滋陰又降火。佐以白芍歛陰和營,助生地、麥冬、玄參滋陰潤燥,牡丹皮去血中伏火,涼血消癰。少佐薄荷,以其辛涼宣散之性,可清熱袪邪,更可防甘寒滋潤之凝滯。再使以甘草,和藥解毒。

四、脾胃溼熱

當脾胃蘊積溼熱,復感風邪,風邪客於脾經,風、濕、熱邪搏於胞瞼,鬱久化熱,灼津生痰,瘀阻於瞼之內面,積久演變而成。

(一)、臨床症狀

眼睛乾澀,隱隱作痛,眼白略見淡紅血絲,眼瞼內可見栗粒樣水泡,眼瞼有重墜感,病程持久難癒;兼見口臭或口黏,便秘,小便紅而量少。

(二)、治療原則

清利濕熱,宣暢中焦氣機。

(三)、選用方劑

三仁湯,出於《溫病條辨》:1.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滑石、通草、竹葉、厚朴、半夏。2.方義:本方重用滑石清暑利濕,遂之以杏仁利上焦肺氣,以半夏燥濕散結,厚朴化濕行氣,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共暢中焦之氣。薏苡仁利濕清熱健脾,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導濕熱從小便而去。全方宣上暢中滲下,三焦通暢,則諸症自除7

伍、結論

目前大多數的乾眼症患者都看西醫,並長期點用眼藥水,此舉只能暫時緩解眼睛不適感。但若能搭配中醫療法,依據辨證分型理論為基礎,選用適合個人體質之中藥來調養臟腑,當脾肺或肝腎之功能逐漸恢復,乾眼症狀即可獲得大幅改善。如此一來,不但治標又顧本,乾眼症就可以得到較根本的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1. 高衛萍、張雲霞:乾眼症的中醫藥治療進展。遼寧中醫雜誌2006;33(1):124-5。

2. 朱鶯:杞菊地黃湯合生脈飲治乾眼症臨床觀察。遼寧中醫雜誌2007;34(1):64。

3.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初版。台灣,知音出版社,1993:317-8。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初版。台灣,知音出版社,1989:399-400,406-7,421-2,465-6。

5. 王綿之、許濟群:方濟學,初版。台灣,知音出版社,1997:272-3,467-9,491-3。

6. 劉瑩、頡瑞萍:補益肝腎法治療乾眼症30例療效觀察。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6;23(5):38-9。

7. 馬淑然:劉燕池教授運用三仁湯治療內科雜病經驗。中華中醫藥學刊2005;23(12):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