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99期

No. 101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應用於泄瀉之中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劉瓊玉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 李炳鈺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楊榮季

摘要

本文以中醫之觀點,探討泄瀉之致病原因,並論述其中醫之辨證論治、應用方劑,與應用之單味藥。

關鍵字:泄瀉、濕盛、脾虛

壹、前言1,2

近年來腸道之保健日益受到國人重視,一些重大的成人疾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癌症…等,也與腸道之健康息息相關。人體在健康情況下會每天排便,且正常之糞便呈現牙膏狀或香蕉狀,顏色為黃金色或黃褐色,但若因飲食、感染、一些藥物與疾病,或是心理因素等,使腸道蠕動太快,或分泌太多黏液,而使水分無法在大腸中充分被吸收,當水分增加至85%以上時,糞便中會有過多水分而造成腹瀉,不但影響健康,亦會為生活帶來不便。以中醫觀點,將其區分為泄瀉與痢疾:泄瀉,是指排便頻率增加而糞便稀薄;痢疾,是以腹痛,裡急後重,瀉下赤白黏液膿血為主證。本篇僅就泄瀉之診治與應用中藥進行論述。

貳、中醫論泄瀉2,3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甚至瀉物如水樣為特徵的病證,多伴有腸鳴、腹痛、腹脹等。其中泄與瀉含義有別:泄者,大便稀薄,時作時止,病勢較緩;瀉者,大便直下,如水傾注,病勢較急。兩者雖有緩急之別,但臨床所見泄瀉者,往往時急時緩,難以分開,故合而論之。

本病以大便清稀為診斷依據,大便次數增多,不一定是泄瀉,但若其糞質清稀或水樣,則屬泄瀉之例。

參、病因病機3,4

泄瀉的病變主要在於脾胃與大小腸,與肝、腎有關。主因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小腸受盛及大腸傳導失常所致。而其致病原因如下。

一、感受外邪

六淫入侵,使脾胃失調而致瀉,而六邪中由寒、濕、暑、熱引起者較為常見,尤以感受濕邪而致瀉者為多。

二、飲食所傷

多為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生冷不潔,損傷脾胃。凡此均使脾胃運化失健,水穀停為食滯,而發生泄瀉。

三、脾胃虛弱

若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體弱,以致脾胃虛弱,水穀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四、情志失調

凡憂思惱怒,以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脾胃受制,運化失常而成泄瀉。

五、腎陽虛衰

因久病後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致泄瀉。

肆、辨證論治3-5

泄瀉之主要病理因素為“濕”,而脾虛濕盛是其發病關鍵。臨床上根據其發病特點可將泄瀉分為暴瀉與久瀉。暴瀉:起病急、病程短、泄瀉次數頻繁,多屬邪實,主因濕盛而起,應重用化濕;久瀉:起病緩、病程長、泄瀉呈間歇發作,多偏於正虛,主因脾虛,當予健脾。因此泄瀉之治療原則以袪濕運脾為主,並依寒熱虛實之不同而隨證施治。

一、寒濕證

1.病機:寒濕困脾,清濁不分。2.症狀:糞便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寒熱頭痛、肢體痠疼、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3.治法:疏表散寒、芳香化濕濁。4.方劑:藿香正氣散。

二、濕熱證

1.病機:濕熱傷中,傳化失常。2.症狀: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便色黃褐而臭穢、肛門灼熱、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3.治法:清熱利濕、解熱清腸。4.方劑:葛根黃連黃芩湯。

三、傷食證

1.病機:食滯腸胃,運化失常。2.症狀:腹痛腸鳴,脘脹痞滿、瀉下痛減、糞便臭如敗卵、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3.治法:消食和中、消食導滯。4.方劑:保和丸。

四、脾虛證

1.病機:腸胃虛弱,運化無權。2.症狀:病程較長,大便時溏時稀,水穀不化、飲食減少,稍進油膩大便次數增加、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3.治法:補脾健胃、健脾溫中。4.方劑:參苓白朮散。

五、肝鬱證

1.病機:肝鬱乘脾,脾運不健。2.症狀: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腸鳴攻痛泄瀉、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3.治法:抑肝扶脾。4.方劑:痛瀉要方。

六、腎虛證

1.病機:命門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穀。2.症狀:黎明腹痛腸鳴即瀉(五更泄瀉)、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脈沈細。3.治法:溫腎運脾,澀腸止瀉。4.方劑:四神丸。

伍、應用方劑5,6

一、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方劑組成:藿香、白朮、半夏、茯苓、厚朴、陳皮、大棗、生薑、桔梗、大腹皮、白芷、甘草、蘇葉。2.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3.應用:外感風寒,內傷濕滯。

二、葛根黃連黃芩湯《傷寒論》

1.方劑組成: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2.功效:解表清熱。3.應用: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裡。

三、保和丸《丹溪心法》

1.方劑組成:山楂、神、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2.功效:消食和胃。3.應用:一切食積。

四、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方劑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蓮肉、桔梗、薏苡仁、縮砂仁、甘草。2.功效:益氣健脾、滲濕止瀉。3.應用:脾胃氣虛夾濕。

五、痛瀉要方《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1.方劑組成:防風、白朮、白芍、陳皮。2.功效:補脾瀉肝。3.應用:可治痛瀉。

六、四神丸《證治準繩》

1.方劑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薑、紅棗。2.功效:溫補脾腎、澀腸止瀉。3.應用:脾腎虛寒,如五更泄瀉。。

陸、應用單味藥7-9

一、解表藥

1.葛根:(1)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脾、胃經。(2)功效主治:發表解肌、透疹、解熱生津、升陽止瀉、滋潤筋脈。可用於中焦虛弱或脾虛引起之泄瀉,也可用於濕熱瀉痢。

2.升麻:(1)性味歸經:辛、甘,微寒。歸肺、脾、大腸、胃經。(2)功效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可用於脾虛泄瀉,亦可升陽舉陷,治久瀉。

二、清熱藥

1.黃芩:(1)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2)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可用於腸胃濕熱而致的泄瀉。

2.黃連:(1)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2)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治腸胃濕熱引起之泄瀉。

3.黃柏:(1)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2)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可用於濕熱之泄瀉。

三、芳香化濕藥

1.蒼朮:(1)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2)功效主治:燥濕健脾、發汗、祛風濕、明目。可用於濕困脾陽所致之泄瀉。

2.藿香:(1)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肺經。(2)功效主治:化濕和中、解表、祛暑、止嘔、治癬。用於治療中焦虛寒之泄瀉。

3.砂仁:(1)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經。(2)功效主治:行氣、化濕、健脾、溫中止瀉、安胎。可治脾胃虛寒而止瀉。

四、利水滲濕藥

1.茯苓:(1)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2)功效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可治療脾虛濕盛之泄瀉、便溏。

2.豬苓:(1)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2)功效主治:利水滲濕、清熱。可用於濕盛泄瀉。

3.薏苡仁:(1)性味歸經: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2)功效主治:利水滲濕、利濕除痹、清熱排膿、健脾止瀉。可健脾止瀉,有濕者更宜。

五、溫裡藥

1.肉桂:(1)性味歸經: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2)功效主治:補命門火、散寒溫脾止痛、溫煦氣血。可治中焦有寒或脾腎陽虛引起之泄瀉。

2.乾薑:(1)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心、肺經。(2)功效主治:溫中、回陽、溫肺化飲、溫經止血。可暖脾胃而治脾胃虛寒之吐瀉。

3.吳茱萸:(1)性味歸經:辛、苦,熱。歸肝、脾、胃經。(2)功效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燥濕、疏肝下氣、溫中止瀉、外用引火下行。可治脾腎陽虛引起之五更泄瀉。

4.胡椒:(1)性味歸經:辛,熱。歸胃、大腸經。(2)功效主治:溫中止痛、溫胃散寒。可用於胃寒引起之吐瀉。

六、補虛藥

1.白朮:(1)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2)功效主治: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虛之泄瀉。

2.山藥:(1)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2)功效主治:益氣養陰、補脾胃、益肺腎。可治療脾虛泄瀉。

3.扁豆:(1)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胃經。(2)功效主治:和中健脾、消暑化濕。可適用於脾虛泄瀉和暑濕吐瀉。

4.補骨脂:(1)性味歸經:苦、辛,大溫。歸腎、脾經。(2)功效主治: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可用於腎陽虛之五更瀉或久瀉不止。

5.益智仁:(1)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腎經。(2)功效主治:溫脾開胃攝涎、溫腎固精縮尿。可用於脾腎陽虛或脾胃虛寒的腹瀉。

6.白芍:(1)性味歸經:苦、酸,微寒。歸肝、脾經。(2)功效主治:養血斂陰、平抑肝陽、柔肝止痛。可用於治療肝脾不和的泄瀉。

七、收澀藥

1.五味子:(1)性味歸經:酸,溫。歸肺、腎、心經。(2)功效主治: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可治腎陽虛引起之五更瀉。

2.烏梅:(1)性味歸經: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2)功效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可收斂止瀉。

3.五倍子:(1)性味歸經:酸、澀,寒。歸肺、大腸、腎經。(2)功效主治: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斂汗、止血。可收斂止瀉。

4.訶子:(1)性味歸經:苦,澀,平。歸肺、大腸經。(2)功效主治:斂肺下氣、利咽、澀腸止瀉。有收斂作用而可止瀉。

5.肉豆蔻:(1)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大腸經。(2)功效主治:澀腸止瀉、溫中行氣。用於脾胃虛寒引起之泄瀉。

6.蓮子:(1)性味歸經:甘、澀,平。歸脾、腎、心經。(2)功效主治:清心益腎、健胃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可補益脾胃以止瀉。

7.芡實:(1)性味歸經:甘、澀,平。歸脾、腎經。(2)功效主治:補脾止瀉、益腎固精、袪濕止瀉。用於脾虛泄瀉。

8.金櫻子:(1)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腎、膀胱、大腸經。(2)功效主治:固精縮尿、澀腸止瀉。用於脾虛引起之久瀉。

八、袪風濕藥

1.木瓜:(1)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2)功效主治:舒筋活絡、化濕和胃。可治中焦濕盛的泄瀉。

柒、結語

良好之腸道機能,不但能增強免疫力,亦可減少疾病之發生。因此平素生活應注意保暖,以防濕邪入侵、並注重飲食衛生,勿食生冷不潔或過食肥甘厚味,以防飲食損傷脾胃功能、另外應注意調養情志,以免肝鬱乘脾使運化失常。如此可減少泄瀉之發生,使身體更健康。

參考資料:

1. 謝明哲:胃腸道疾病之飲食療養與預防保健 Available at:http://nutri.tmu.edu.tw

2. 孟景春、周仲瑛:中醫學概論。知音出版社,1999:p401-405.

3. 張伯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知音出版社,1997:p307-319.

4. 陳榮洲:中醫內科證治學。弘祥出版社,2003:p185-195.

5. 大塚敬節、矢數道明、清水藤太郎共著、吳家鏡譯:漢方診療醫典。正言出版社,1997:p109-110

6.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知音出版社,1998

7. 顏正華:中藥學。知音出版社,2003

8. 李瑩譯:漢方臨床診療醫典。正言出版社,1990

9. 黃志杰、俞小平:常用中藥性味功能速查。大展出版社,2007:p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