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106期
107
Vol. 27 No. 2
Jun. 30 2011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過敏性鼻炎中醫藥診治的探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科藥師 詹慧珍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師 張宏州

摘要

過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目前是盛行率極高的慢性鼻病,患者免疫系統因對特定過敏原過度反應,導致鼻黏膜反覆發炎,並以反覆發作性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睛癢為特徵,中醫學歸屬於“鼻鼽”範疇,其盛行率更有逐漸增加趨勢,有關西醫治療雖已有良效,卻常無法根治,惟藉由中醫改善過敏體質,並取得較好療效之文獻頗多,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文擇由中醫藥觀點加以闡述。

關鍵字: 過敏性鼻炎、鼻鼽、辨症論治

壹、前言

過敏性鼻炎是發病率高又難根治的頑症,特徵為打噴嚏、流鼻水及鼻道阻塞,現代醫學之致病機轉為被起敏化 (sensitized) 的嗜鹼性白血球與肥大細胞接觸到適當的抗原 (過敏原) 後,釋放出免疫球蛋白 (IgE) 等間質物質 (mediators),引起鼻腔系統性的紊亂,使得鼻子在幾分鐘內出現過敏性鼻炎立即反應的症狀,然後數小時會再產生延遲反應,造成發炎細胞的浸潤,並同時釋放先前合成 (preformed) 及新合成的間質物質進入鼻黏膜,此時症狀除鼻充血外皆與立即反應相同;西醫臨床治療主要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藥物 (oral H1 antihistamine)、解鼻充血製劑 (decongestants) 及鼻腔內類固醇藥物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並尚可採取減敏療法、手術治療或環境控制 (避免接觸過敏原)1

中醫一般稱過敏性鼻炎為鼻鼽,西周《禮記‧月令》早有記載;患者由於該過敏無法根治,並在長期服用西藥後,常會尋求中醫改善體質,其除可服用中藥外,還可配合針灸、敷貼…等外治法或以中西醫結合療法,以降低過敏發作頻率;本篇即在探討有關內因臟腑功能失調,外因風寒侵襲所致的中醫藥診治觀點。

貳、過敏性鼻炎之中醫病因病機2,3

中醫認為肺脾腎三臟虛損是鼻鼽發生的內在基礎,因三臟虛損功能失調,極易受外邪侵襲。患者並往往為遺傳過敏體質,其虛寒之體感受外邪,則邪易處寒化,留滯鼻腔而為病;鼻鼽若長期不癒,肺氣失宣日久,則導致氣機受阻,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以致氣滯津凝而血瘀,可見衛氣不足、風邪、飲邪三者相互作用即為鼻鼽病因。

關於外邪侵襲以風邪為首,多與寒、熱相夾為病;主要因為肺氣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乘襲,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所致,譬如:「風者百病之長」;「風勝則動」;「寒主收引」;「熱極生風」;辨證則按虛、實兩端論治,針對致病邪氣與機體正氣之間的盛衰變化,臨床則可分為發作期、遷延期、緩解期,發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多為肺脾腎三臟虛損,遷延期乃正虛邪戀。

參、過敏性鼻炎中醫辨證論治2,4,5

臨床治療採用辨證論治分型治療,本篇分為六證型詳加論述如下;該病主要在肺,表現以肺氣虛寒症狀為主,係以溫補肺臟為重,若兼脾氣虛時宜健脾益氣補肺;兼腎氣虛者應溫肺補腎納氣,屬實證之風邪犯肺,則針對臟腑虛損,分別予以補益肺脾腎,疏風散寒活血為治療重點。

一、肺氣虛弱型

1.症狀:患者稍遇風寒則鼻癢難忍,噴嚏連連,鼻涕清稀量多,早晨起床及寒流來襲時就易發作,平日怕風怕冷,或有自汗,面色晃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容易感冒。2.治則:補肺益氣,袪風散寒通竅。3.方藥:玉屏風散《丹溪心法》(功用:益氣、固表) 合蒼耳子散《濟生方》(功用:辛散風邪、芳香通竅)。此外;臨床上亦常用桂枝湯《傷寒論》(功用:調和營衛、溫肺開竅)、小青龍湯《傷寒論》(功用:解表蠲飲、止咳平喘)6

二、肺脾氣虛型

1.症狀:早晨起床患者即鼻癢噴嚏,流涕清稀或黏白,鼻塞鼻脹明顯,嗅覺減退,食慾不振,平日四肢困倦,舌質淡苔白滑,脈濡弱,鼻腔輕度水腫,小兒以此型偏多。2.治則:健脾益氣,補肺斂氣。3.方藥: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用:補脾益肺)-白朮 (健脾燥濕)、人參 (補肺扶脾)、茯苓 (降氣滲溼)、甘草 (補胃和中) 為主方,另加五味子、訶子 (補肺斂氣)、辛夷花 (芳香通竅)、北芪 (補氣固表,增強四君子湯作用)。此外;經臨床驗證有良效之方藥包括:補中益氣湯7加細辛、烏梅;鼻涕特多者,加芡實、五味子以固澀止涕或四君子湯加冬蟲夏草。有關小兒鼻鼽之用藥不宜過於辛燥,常用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本方既能補脾益肺,又能理脾滲溼。噴嚏多者可用蟬衣、地龍乾等以袪風宣絡鎮嚏,鼻流清涕不止,加浮小麥、糯稻根等,以養陰斂汗止涕。

三、腎陽虛型

1.症狀:平日四肢冰冷怕涼,面色淡白,背惡寒,口不渴,噴嚏時作,清涕不止,小便清長,夜尿多,肢體容易酸軟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無力,鼻腔輕中度水腫。2.治則:補腎益氣,溫肺散寒。3.方藥: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功用: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加減、濟生腎氣丸《重訂嚴氏濟生方.水腫門》(功用:溫補腎陽,利水消腫) 或右歸丸《景岳全書》(功用:溫補腎陽,填精補髓) 加減補腎納氣之藥物 (如:胡桃肉、肉蓯蓉、覆盆子、金櫻子、蛤蚧等藥材)。

四、肺經鬱熱型

1.症狀:患者癢的症狀特別明顯,甚至鼻眼及耳朵都會受到波及,鼻塞聲重,小便黃赤,噴嚏,頭暈,鼻涕黏稠,口乾苦,容易煩躁,舌質紅,苔薄黃,脈浮細數,鼻黏膜紅腫。2.治則:疏風清熱通竅。3.方藥:辛夷清肺飲《醫宗金鑒》(功用:清肺熱、通鼻竅)-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 (功用:清肺胃之熱)、辛夷花、枇杷葉、升麻 (功用:宣肺疏氣、清通鼻竅)、百合、麥冬 (功用:清養肺陰)。另可選用辛夷散《醫方集解》(功用:宣通鼻竅,辛溫散寒)、桑菊飲《溫病條辨》(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用: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小柴胡湯《傷寒論》(功用:和解紹陽) 或小青龍湯《傷寒論》加減8

五、肺腎陰虛型

1.症狀:自覺身熱,手足心熱,咽中乾燥,飲水不易解渴,口咽鼻燥伴耳鳴耳聾,頭暈目眩,鼻內刺癢,鼻塞,反覆噴嚏,鼻涕不太多呈現黏液樣,舌質紅苔少或有裂紋,脈細或細數,容易腰膝酸軟無力,鼻黏膜色灰暗而乾。2.治則:養陰潤燥通竅。3.方藥:左歸丸《景岳全書》加細辛、烏梅。

左歸丸係由六味地黃丸去「三瀉」(澤瀉、茯苓、牡丹皮),留存熟地、山藥及山茱萸,另加入龜鹿二膠、枸杞、菟絲子、牛膝而成,該方劑中熟地用量特大,故補腎陰的力量極強;至於患者鼻塞重者,加蒼耳子以化宣肺通竅。此外;經臨床驗證尚可選用滋陰降火的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鑑》(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 或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 (功用:歛肺納腎)。

六、氣滯血瘀型

1.症狀:日久不癒,鼻塞明顯,時噴嚏流,舌苔薄白,脈細澀,鼻黏膜灰紫或暗紅色,水腫,分泌物黏稠。2.治則:活血通竅。3.方藥: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功用:調益榮衛,滋養氣血),另加入夜交藤、赤芍藥、益母草、地龍、辛夷、烏梅 (功用:活血通竅);至於鼻塞氣滯者,可另加入路路通、絲瓜絡以理氣通絡。

七、外治療法概述9

(一)滴劑、沖劑及噴霧劑

王瑛採用加味玉屏風散滴鼻劑 (黃耆、防風、白朮、甘草、蒼耳子、辛夷花、烏梅、五味子、銀柴胡),每日噴鼻2~3次,治療常年性過敏性鼻炎。楊路等用鼻敏停 (黃耆、防風、白朮、蒼耳子、辛夷花) 鼻腔沖洗治療。成正元將黃耆、半夏、白芷、甘草、防風、白朮、五味子、蒼耳子、細辛、薄荷等中藥碾碎,紗布包放入霧化器中噴霧治療。

(二)貼劑

李愛琴用白芥子、細辛、甘遂、乾薑、麻黃、蒼耳子、辛夷等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水調成膏狀,貼敷臍周穴、新洛宮、玄委宮、葉哲宮,配合肺俞、腎俞、京門、章門、膻中治療。此外,2004年12月美國中醫藥雜誌報導119病例三伏貼臨床療效,44.6%有療效,52.1%患者未覺查療效,其係結合節氣時令及貼敷治療,選用辛溫香竄、逐痰利氣之中藥作成餅,直接貼敷在背部穴位上 (大椎穴、定喘穴、風門穴、肺俞穴…等),讓藥物由皮膚吸收,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內伏寒痰之目的。

肆、流行病學、預防與護理

過敏性鼻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惟有學者報告約76%發生在30歲以下10;其於臺灣可說是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某兒童醫院謝院長調查發現:學齡兒童於民國83年罹患過敏性鼻炎者已達33.5%,而此類疾病隨著工業化進展、現代生活方式及生態環境劇變,全球盛行率更有逐漸增加之趨勢11

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避免接觸致病性過敏原,方為控制過敏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況且患者往往有家族性遺傳史,其尤應預防感冒及加強環境控制,並避免接觸過敏原,發病時則積極配合中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以適當藥物治療。此外,患者除應生活規律、適度運動,並減少疲累及情緒起伏之外,日常飲食也要謹慎,體質虛寒者盡量避免喝冰冷飲料、涼性蔬菜及水果;體質偏熱者應忌食燒烤油炸、煙燻及刺激性食品。

伍、結論

《內經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道出發病的關鍵在於內因,防病的關鍵就在於養生12;中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內因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外因多係為風寒侵襲而誘發,近年來應用中醫藥治療過敏性鼻炎,即係以扶正怯邪的理論治療,並靈活地以內治法治其本,恢復臟腑功能,並用外治法調理氣血或直達病所,其確實能有效緩解症狀,頗具獨特性之優勢,臨床上是合理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資料:

1. Austin KF: Allergies,Anaphylaxis, and Systemic Mastocytosis. In: Eugene Braunwald,Anthony S.Fauci,Dennis L.Kasper,eds.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1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2001: 1913-22.

2. 王德鑒:中醫耳鼻喉科學。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145-52。

3. 印會河、張伯訥:中醫基礎理論。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255-309,277-79。

4. 顏正華:中藥學。 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1005-14。

5. 王錦之、許濟群:方劑學。臺北,知音出版社,2001:229-98。

6. 王學斌、張春亭:小青龍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河南中醫2000;20(6):19。

7. 朱玉琴:過敏性鼻炎當責之肺脾腎。河南中醫2000;20(6):16。

8. 王士貞:中醫耳鼻喉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5-27。

9. 葉麗澤、鄧振華: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藥診治研究進展。中醫內科學雜誌2006;4(2):57-64。

10. 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1934-35。

11. 施雲劍、馬麗:過敏性鼻炎等3種常見呼吸道變應性疾病的調查分析。中華醫學會期刊2005;21(1):71。

12. 程士德:內經。臺北,知音出版社,2004: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