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106期
107
Vol. 27 No. 2
Jun. 30 2011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代謝症候群之中醫療法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 戴俊典、鄭奕帝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醫師 林吟霙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楊榮季

摘要

代謝症候群可視為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前狀態,對於此種狀態,中醫具有完整的治療理論基礎與臨床用藥經驗。本文以中醫之觀點,探討代謝症候群之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原則與常用治療方劑,從改善體質著手,使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獲得更大進展。

關鍵字: 代謝症候群、中醫、治未病、辨證論治

壹、前言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境衛生的改善,再加上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取代傳染性疾病而威脅著國人健康的,除了癌症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在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名列前茅1。在過去,只要血脂、血壓、血糖等各項病變因子尚在正常值範圍內,一般被認為是安全的。但臨床上卻發現,只要多項因子臨近於異常範圍,心血管病變依然會悄悄形成,因此,近年來預防醫學的視角,進一步推前至此類病變的病前狀態—「代謝症候群」。

對於代謝症候群的矯正,目前西醫的治療以改變生活型態及減重為主,並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若進入用藥階段,通常是針對單一症狀作治療,較難達成整體性的改善。中醫向來重視「治未病」的觀念,對於此種尚未發病的病前狀態,不僅有完整的治療理論基礎,更有悠久的臨床用藥經驗,若能運用中醫的整體觀,從調整體質著手,再配合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將可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

貳、代謝症候群簡介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的概念最早起源於1923年,Kylin 博士提出一個以高血壓、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合併發生的症候群,可惜並未獲得太多注意;直到1988年,Reaven 博士才將此觀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介紹一種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的綜合病症,並將之命名為X症候群 (Syndrome X),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於導入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的觀念,認為上述各種合併發生的症候皆因胰島素阻抗而起;到了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正式採用了代謝症候群這個名稱,並首度制定出代謝症候群之診斷標準2

參、西醫診療方式

一、判定標準

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在世界上有諸多版本,國民健康局參酌國情,研訂出臨床診斷準則,並於96年公告實施如下:

在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1) 腹部肥胖 (腰圍):男性 ≧ 90 cm、女性 ≧ 80 cm。(2) 高血壓:收縮血壓 (SBP) ≧130 mmHg/舒張血壓 (DBP) ≧85 mmHg。(3) 高血糖:空腹血糖值 (FG) ≧100 mg/dL。(4)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 (HDL-C):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5) 高三酸甘油酯 (TG) ≧150 mg/dL。

其中血壓 (BP)、空腹血糖值 (FG) 等危險因子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1

二、治療方式

西醫的治療以改變生活型態及減重為主,如飲食控制、戒菸、運動等,並逐漸重視防患未然的觀念。當上述非藥物治療方式失敗時,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藥物主要是用來控制代謝症候群中的各項危險因子,治療原則為針對個別症狀進行處置,包括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3,4

肆、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雖無代謝症候群此一病名記載,但對其臨床表現早就有所認識,可分別歸屬於“濕阻、痰濁、肥滿、眩暈、消渴、胸痺”等範疇。【素問.奇病論篇】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李杲【蘭室秘藏】云:“傷酒濕麵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素問.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可以看出,中醫認為肥胖與代謝問題會引發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此觀點與現代醫學的認知不謀而合4

伍、中醫病因病機

過食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病因,過食是指熱量攝入過多;而少動則是指活動量減少。由於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因此,過多的肥甘厚味將致脾運化失司,並轉化為痰、濕、瘀、濁堆積體內,化熱化毒,阻礙氣機升降;而肝主氣,活動量的減少易致肝氣不舒,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形成肝脾鬱滯的核心病機。若因鬱而熱,熱耗而虛,由虛及損,則成為代謝症候群發展的主軸,因此代謝症候群可以用“鬱、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從未病到已病的過程3,5

綜合上述可知,代謝症候群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病機特點與臨床表現。因此,治療本病應根據不同階段的特性來進行辨證施治,可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陸、中醫辨證論治6

代謝症候群的病變臟腑主要為肝、脾、腎三臟,起因於代謝失衡而出現痰、濕、瘀、濁等證5。隨著病程的演進,其施治原則可概略分為三個階段,包括早期的鬱、熱階段,應施以開鬱、清熱法來治療;中期階段,除了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更有痰、瘀、濁等證的標實,治療自當標本兼顧;進入後期階段,應以補虛為基礎,並強調活血、化瘀、通絡。此外,根據中醫學對代謝症候群的認識,主要可將其分為以下證型施治。

一、肝鬱脾虛型

飲食或情志因素易使肝失調達,造成氣機鬱滯;而嗜食肥甘、膏粱厚味等因素則使脾失健運,同時肝脾又會互相影響,終致肝鬱脾虛。在治療上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方劑培土扶正、疏肝理脾4

(一)治療原則

疏肝解鬱,理氣醒脾。

(二)代表方劑

柴胡疏肝散,出於《景岳全書》:(1) 組成:柴胡4、香附3、陳皮4、白芍3、炙甘草1、枳殼3、川芎3。(2) 方義:本方以四逆散為基礎,易枳實為枳殼,再加陳皮、香附、川芎而成。除具有疏肝健脾之功外,更有行氣活血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枳殼、陳皮、香附行氣散結;芍藥柔肝養血歛陰;川芎乃血中之氣藥、既可活血又可行氣;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健脾養血,活血止痛之功效7,8

二、痰濕壅盛型

中醫所說的痰濕體質,是由於津液運化失司導致痰濕凝聚,進而出現痰熱互結的表現,並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因此易患有消渴、中風、胸痺等病證。治療上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澤瀉、虎杖、蒼朮、萊菔子以健脾、化痰、利濕。

(一)治療原則

健脾利濕、化痰泄濁。

(二)代表方劑

參苓白朮散,出於《和劑局方》:(1) 組成:人參3、白朮3、大棗1.5、茯苓3、白扁豆2.3、山藥3、甘草3、桔梗1.5、蓮子肉1.5、砂仁1.5、薏苡仁1.5。(2) 方義:本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即方中之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補氣健脾、和中滲濕;山藥、蓮肉助四君補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健脾滲濕;砂仁和胃醒脾,理氣寬胸;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借肺氣之布津而養全身;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則諸症自癒9

三、痰瘀阻絡型

過食膏粱厚味或生活方式不健康,以致肝脾失調。久之則痰濕愈重,患者形體漸胖,此時耗氣過多,久致氣虛,氣虛既可聚飲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與瘀相兼為病。若痰瘀互結,使臟腑功能失調、各種代謝失衡,從而變證百出。本證型表現較為複雜,治療上主要可選用血府逐瘀湯祛瘀,佐以二陳湯化痰,再加上山楂、決明子、丹參以達化瘀通絡之效。

(一)治療原則

活血通脈,化瘀散結。

(二)代表方劑

血府逐瘀湯,出於《醫林改錯》:(1) 組成:桃仁6、當歸4.5、柴胡1.5、紅花4.5、枳殼3、牛膝4.5、桔梗2.3、甘草1.5、赤芍3、川芎2.3、生地黃4.5。(2) 方義: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 (枳殼易枳實),再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疏理肝氣,氣行則血行;加桔梗可引藥上行開胸膈之氣,與枳殼、柴胡同用,尤善開胸散結;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一升一降,使脂濁無留宿之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功10,11

四、陰陽兩虛型

此證型屬於代謝症候群的後期階段,病機較為複雜,臨床上可見患者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痰濁瘀血日甚等證,終致脈損、絡損。治療上可選用二仙湯或腎氣丸加冬蟲夏草、杜仲以滋陰壯陽。

(一)治療原則

在益氣、溫陽、滋陰、養血等基礎上清化痰濁,活血化瘀。

(二)代表方劑

二仙湯,出於《中醫方劑臨床手冊》:(1) 組成:仙茅2、仙靈脾(即淫羊藿)2、巴戟天3、當歸3、知母3、黃柏3。(2) 方義: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滋養腎精;黃柏、知母瀉腎火、滋腎陰;當歸溫潤養血,調理沖任。全方配伍,溫補與寒瀉同施,其功在於既溫而不燥,既補而不熱,既寒而不凝滯,以適應陰陽俱虛於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複雜症狀12

柒、結論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非傳染性疾病,也是代謝症候群未加以適當調控的後果,因此,有關代謝症候群的研究相當受到當前醫學界的關注。對於此種病前狀態,不論中西醫皆強調預防重於治療,但西醫目前較缺乏整體性之措施及用藥以預防其發展。中醫在「治未病」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改善體質著手,並著重於異病同治之整體性思維,所以中醫不僅在預防階段可有所發揮,在治療階段亦可將中醫之整體觀與西醫結合,使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獲得更大進展。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www.bhp.doh.gov.tw

2. Jun Yin, Hanjie Zhang, Jianping Y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 2008 June; 8(2): 99-111.

3. 楊文學、高天舒:代謝綜合症的中醫研究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55-7。

4. 王琦、李英帥:中醫對代謝綜合症的認識及辨治探討(下)。浙江中醫雜誌2006;41(11):623-5。

5. 龍新勝、鄭曉東:淺析代謝綜合症的中西醫病因病機。天津中醫藥2008;25(1):32-3。

6. 楊麗霞、王志程、賈淑明等:代謝綜合症中醫藥研究進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8;15:124-5。

7. 張宏武、鄒忠梅:柴胡疏肝散的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2007;18(5):1234-5。

8. 楊應戰: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高脂血症70例。陝西中醫2005;26(7):655-6。

9.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初版。台灣,知音出版社,2006:234-6。

10. 邵麗娟、魏睦新:血府逐瘀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探討。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9;16(1):78-80。

11. 王現英:血府逐瘀湯對高脂血症的臨床研究。中外醫療2009;8:87。

12. Li Jie-jia, Li Jack Thomas, Fu Jian-ping: Erxian Tang —Introduction of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 clinical practice,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7; 1: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