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110期
110
Vol. 28 No. 1
Mar. 31 2012
中華民國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談滋陰劑及其遣方用藥之構思


大新兄弟藥局藥師 趙孝憲、趙正睿

摘要

滋陰法是針對陰津虧損而設,以「燥者濡之」為立法依據,選用滋陰增液之藥物組合成方是為滋陰劑。五臟都有陰虛,雖然施治的方法各異,但遣方用藥時,一般都是以補陰藥為主,再視病情配伍清熱藥、補陽藥、利水滲濕藥、補血或補氣藥等。

關鍵字: 滋陰劑、一貫煎、天王補心丹、百合固金湯、六味地黃丸

壹、前言

滋陰法是針對陰津虧損而設,屬於補法的範疇;以《素問‧至真要大論》「燥者濡之」為其立法依據,選用味厚滋補、益陰填精的藥物組合成方是為滋陰劑,專治五臟陰津虧損1。陰津虧損的原因,不外是大汗、吐瀉後,或燥熱之邪灼傷津液所致,故其表現以乾燥津少為主要特徵。反觀體內、陰津耗傷而出現乾燥的證候,亦存在於燥證中;因之,有些方書即據之以將滋陰劑稱為潤燥劑1,卻忽略了內經所謂「燥者濡之」的涵義;滋陰劑應非專為外感燥邪而設,而是針對一切陰虛立法,範圍較為廣泛。

津液是指人體賴以維持正常活動的各種水液,廣義地說,如汗液、唾液、胃液、腸液……等,皆可以視為津液的一種。津液屬陰,由於陰津虧損,其滋陰和制約的能力受限,久治不癒可成陰虛證2;此際,陰不能制陽,陽氣偏亢、多見熱象,是所謂「陰虛則熱」。陰虛證主要症狀有:五心煩熱、骨蒸潮熱、消瘦盜汗、口燥咽乾、午後顴紅、眩暈失眠、舌紅少津、尿少色黃、大便乾結、脈細數等。五臟都有陰虛,因病因、病位不同,所以,其施治原則各異。

貳、方劑舉隅

一、肝陰虛證與一貫煎

肝陰虛證是指肝之陰血不足,不得滋養其經脈,或陰不能制陽、虛熱內生而傷津所產生的證候。多因失血過多,久病耗損,劫奪肝陰所致2。其臨床表現除陰虛共有症狀,例如潮熱或五心煩熱、盜汗、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之外,尚有肝陰虛證自有的症狀,例如眩暈目花、耳鳴目澀、視物不清、爪甲不華,而脇痛則是脇肋隱隱作痛,悠悠不休。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血不足,則血不養肝、肝氣不舒致陰虛肝鬱,是故諸症見焉。有謂:「肝中有血則肝潤而氣舒,肝中無血則肝燥而氣鬱。」治宜滋陰疏肝,方用一貫煎。

【臨床辨證要點】

胸腹脇肋疼痛,咽喉乾燥,舌紅少津,脈弦細。

【一貫煎之組成】《續明醫類案》

生地黃18 g、北沙參10 g、麥冬10 g、枸杞12 g、當歸10 g、川楝子6 g。

【方義】

君:生地 — 滋陰養血、以補肝腎。

臣:沙參、麥冬、當歸、枸杞 — 滋陰養血、生津柔肝。

佐使:川楝子 — 疏泄肝氣。

【配伍特長】

滋陰養血而不遏阻肝氣,疏肝理氣而不耗傷陰血。

【遣方用藥之構思】

本證之治療原則,當以補肝陰為主,疏肝氣為輔,是故在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方向來構思3

(一)用滋肝陰藥

肝陰虛不得滋榮脉絡,症見脇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當滋養肝陰。如生地、沙參、枸杞、麥冬即是。

(二)配伍補血藥

肝藏血,肝陰虛則血虛,故須補血以滋肝養陰。如當歸即是。

(三)配伍理氣藥

理氣藥可以避免補血藥濁膩壅滯之弊;並兼治肝氣鬱滯。如川棟子即是。

【注意】

本方藥物多滋膩,若舌苔厚膩或痰多者不宜使用。

二、心陰虛證與天王補心丹

心陰虛證是指心陰虧虛、津液耗損;或因陰液虧虛,心神不得守藏所致的證候。多因內傷七情,化火傷陰,或由熱病、久病、耗傷陰液所致2。臨床表現,除陰虛共有之症狀外,主要尚有:健忘怔忡、失眠、心煩多夢、心口多汗、大便或溏或秘、口舌生瘡等症。

本證重點在心,有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今思慮過度,心陰不足,傷及神明,故健忘怔忡;血不足,故大便秘;而時溏者,心火不能生脾土也;虛火上炎,故心煩多夢、失眠、口舌生瘡。治當滋陰養血,補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

【臨床辨證要點】

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天王補心丹之組成】《校注婦人良方》。

人參、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15 g、當歸、五味子、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 g、生地黃120 g。

【方義】

君:生地黃滋腎水,伏心火。

臣:天冬、麥冬滋陰清熱;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

佐:人參補氣寧心;五味子益氣斂陰;茯苓、遠志養心安神、交通心腎;玄參滋陰降火、以制虛火上炎;丹參清心活血、補而不滯。

使:桔梗載諸藥上行。

【配伍特長】

既滋陰補血又補心氣、寧心神,其義在補陰血不足,兼治虛煩少寐。

【遣方用藥之構思】

本證之治療原則,當以滋心陰為主,安神為輔,是故在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方向來構思3

(一)用滋補心陰藥

滋補心陰,使心陰得以滋養,心神得以內守,則心悸、失眠、心煩急躁可除。如生地、二冬、玄參、五味子等是。

(二)配伍補血藥

陰由津血所化生,補血藥可使陰有化生之源。如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等是。

(三)配伍安神藥

安神藥可使心神內守,此外,陰虛易生內熱,因此,盡可能選用補血而兼具清熱作用者。如遠志、茯苓、酸棗仁、柏子仁等是。

(四)、配伍補氣藥

配伍補氣藥,則陰得氣化而生化無窮。張秉成分析本方時曾說:「必得人參之大力駕馭其間,方有陽生陰長之妙」4

【注意】

組方以滋陰之品居多,若脾胃虛弱、飲食欠佳、大便不實者不宜長期服用。

三、肺陰虛證與百合固金湯

肺陰虛證指的是津液消耗,肺失濡養,導致宣降失職,濁氣上逆,虛熱內生等所產生的證候。多因久病虧耗,勞傷過度所致2。臨床方面,除陰虛共有症狀外尚有:乾咳,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咽乾,聲音嘶啞等表現。

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因此,肺陰虧損,久病可以及腎;腎陰虧損,陰不制陽,虛火灼肺亦可以及肺,二者終將導致肺腎陰虛證。醫方集解說:「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金不生水,火炎水乾。」故「虛火上炎…,火上薰肺…,痰因火生…,血因火逼。」因之,肺陰虧損,虛火上炎,諸症見焉;所以補肺者多兼滋腎。治宜潤肺滋腎,金水并調;方用百合固金湯。

【臨床辨證要點】

呼吸道乾燥之症狀,舌紅少津,脈細數。

【百合固金湯之組成】(《醫方集解》錄趙蕺庵方)。

生地6 g、熟地9 g、麥冬5 g、貝母、百合、當歸、芍藥、甘草各3 g、玄參、桔梗各2.5 g。

【方義】

君:生地、熟地滋養肺腎。

臣:玄參、麥冬、百合助二地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佐:當歸、芍藥養血和陰;貝母,桔梗清肺化痰止咳。

使:甘草調和諸藥,桔梗為諸藥之舟揖與甘草配伍可利咽喉。

【配伍特長】

肺腎同滋,再配伍清虛火痰結之劑,其義在培元清本。

【遣方用藥之構思】

本證既屬肺陰虛,濁氣上逆,虛熱內生所致;法當潤肺滋腎、金水同調,是故在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方向來構思3

(一)選用滋補肺陰藥

肺陰虛,其氣上逆而為咳嗽、氣喘、氣急;滋補肺陰,可使肺恢復宣發肅降之功能。如百合、麥冬即是。

(二)配伍補血藥

陰由血化,配伍補血藥,才能更有效地滋陰。如熟地、當歸、芍藥等是。

(三)配伍清熱涼血藥

「…痰因火生,血因火逼」,陰虛生內熱,是痰中帶血,口燥咽乾,咽痛之所由,選用之滋陰藥,以兼具清熱涼血者為上。如玄參、生地即是。

(四)配伍化痰藥

肺為貯痰之器,虛熱灼津為痰,症見痰中帶血、少痰或咳痰不爽;化痰藥除可化痰之外,還能預防滋陰藥之濁膩而壅滯氣機。如貝母即是。

(五)配伍補氣藥

肺主氣、司呼吸。陰傷及血,血傷及氣,補氣能化生陰血。如甘草即是。

【注意】

本方藥物多屬甘寒滋潤之品,故脾虛便溏者不宜。

李士材說:「…然土為金母、清金之後,亟宜顧母,否則金終不可足也。」

四、腎陰虛證與六味地黃丸

腎陰虛證是指腎臟陰液虧損,虛火上炎而形成的證候。多因內傷勞倦,久病及腎,或溫病後期熱極傷陰所致5。主要臨床表現為: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足跟痛、腰膝痠軟、遺精、舌質紅、脈細數。

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可互生,所以從來就有「肝腎同源」之說;如果腎陰虛則精不化血,血不足以養肝,故肝陰不足;而肝陰不足後,也可導致腎陰不足,因此,肝陰不足與腎陰虧損每同時並見是為肝腎陰虛證。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陰虛,故腰膝痠軟、足跟痛。

又腎為水火之臟,腎陰虛則陽亢,病勢易從熱化,即「水虧火旺」也;五心煩熱,盜汗遺精,口燥咽乾,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俱屬陰虛有熱,虛火內擾。審證求因,治當滋補肝腎;方用六味地黃丸。

【臨床辨證要點】

腰膝痠軟,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六味地黃丸之組成】(小兒藥證直訣)

熟地黃24 g、山茱萸12 g、山藥12 g、澤瀉9 g、茯苓9 g、丹皮9 g。

【方義】

君:熟地滋腎陰,益精髓。

臣:山茱萸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

佐:澤瀉泄腎濁,制熟地之滯膩;丹皮瀉肝火,制山茱萸之澀;茯苓滲脾濕,制山藥之滯。

【配伍特長】

三補、三瀉之配伍,「補中有瀉,寓瀉於補」,其要在滋補腎陰。

【遣方用藥之構思】

諸證皆由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是故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之方向來構思3

(一)用滋陰藥

腎主藏精,陰主滋榮,腎陰虛弱,陽亢為熱,消灼陰精則症見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等。如熟地黃即是。

(二)配伍補氣藥

氣能化陰,陰得氣化則生化無窮。如山藥即是。

(三)配伍溫陽藥

腎為水火之臟,職司陰陽,溫陽藥使陰得陽助而生化無窮。如山茉萸即是。

(四)清虛熱藥

陰虛易生內熱,清虛熱藥可免虛熱消灼陰津。如牡丹皮即是。

(五)酌情配伍滲利藥

滲利藥可防滋陰藥壅滯氣機。如茯苓、澤瀉即是。

【注意】

本方雖然「補中有瀉」,但終究是以滋補為主;若肝腎陰虛而伴有明顯的水濕、虛火、痰濁、瘀血等病邪者,宜配合相應的祛邪藥物。

參、結論

滋陰法是針對陰津虧損而設,以「燥者濡之」為立法依據,選用滋陰增液之藥物組合成方是為滋陰劑。

陰虛一證,一般表現為陰液不足,由於臟腑組織失於濡養滋潤,進而有「陰虛火旺、陰虛陽亢」的病理狀態出現。五臟都有陰虛,雖然施治的方法各異,但是,通常都是在滋陰的基礎上、兼顧各臟生理特點構思成方的。遣方用藥除以補陰藥為主之外,視病情、原則上猶需配伍清熱藥、補陽藥、利水滲濕藥、補血或補氣藥等。

參考資料:

1. 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8,59。

2. 姚乃禮、朱建貴、高榮林: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8,263,287,340。

3. 王付:用方配伍技巧。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03,106,109,113。

4. 李飛、柴瑞霽、樊巧玲:方劑的配伍方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8。

5. 趙正睿、趙孝憲:談六味地黃丸及方中三補與三瀉的意義。藥學雜誌2010;26(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