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陰陽學說1,2
「易經」是最早的中華文化哲學寶典,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政治、軍事、數學和醫學等各門學科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對中華醫藥學的關係相當密切,對中華醫藥發展及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繁衍之貢獻非常大。
曾國藩曾說:「各朝文人學者沒有不讀易的,也沒有不懂醫的。醫者,易也。醫者調身,易者調神1。」易經能開啟智慧、貫通人生萬事萬物之理、釐清宇宙疑難、奠基成就天下大事大業,也能調理心神與療癒身體的痼疾雜症。易經倡導“天人合一;人的精神受之於天,人的形骸受之於地”之整体思想始終貫穿於中華醫藥理論體系中,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是謂易醫同源。
「易經」主張天生萬物皆有陰與陽之分,陰陽乃是「易經」的理論基礎,也是其創意醫學之根本。
人體係由多種屬「陰」和屬「陽」的主要器官所構成2,例如五臟 (心、肝、脾、肺、腎) 和血液以及內面、下面、腹部、物質、抑制、靜止、減退、下降、向內都屬「陰」,而六腑 (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膽) 和氣以及外面、上面、背部、功能、興奮、活動、增長、上升、向外都屬「陽」。三焦乃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是指主管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的心、肺。中焦是指主管食物之消化和代謝功能的胃、脾、肝與膽。下焦是指主管營養和水分吸收與排除功能的之小腸、大腸、膀胱、腎。
「易經」陰陽學說認為「陰」與「陽」之間存有互根 (陰生於陽、陽生於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消長 (陰消陽長、陽消陰長)、轉化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和演化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 的關係。一旦陰陽的關係受到破壞、失去平衡則造成的陰陽失調,就是引發疾病的肇始。
「易經」主張疾病亦分陰陽,陰症的表徵是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身寒肢冷、睡覺喜踡縮肢體、氣短話少、說話小聲、不喜動、不喜喝水、喜熱飲、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舌苔潤滑、脈象沈而細弱。陽症的表徵是精神亢奮、面色發紅、身熱肢熱、睡覺喜伸展、氣粗話多、聲音宏亮、好動、喜喝水、喜冷飲、腹痛拒按、大便乾結、小便短紅、舌質紅絳堅老、舌苔黃燥、脈象有力。
貳、五行與五入學說2-4
「易經」主張五行 (金、木、水、火、土) 是組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五行之間存在著既相生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土王 (土王四季為萬物之母)、又有制化、相乘相侮等關係。
「易經」主張五臟應合五行,肝屬木屬春 (春生) 朝東 (向陽花木易為春)、心屬火屬夏 (夏養) 朝西 (炎夏夕陽、火輪西下、開心養眼)、脾屬土居中王四季而孕育萬物生靈、肺屬金屬秋 (秋收) 朝南 (壟上秋色、樹葉金黃、稻穗飄香、南田收穫)、腎屬水屬冬 (冬藏) 朝北 (北國寒冬、腎生水珠、冰雕凍藏、淚光閃閃)。舉凡聲、色、臭、味、液皆入五臟,肺主五聲 (喜呼,病生肝。喜笑,病生心。喜歌,病生脾。喜哭,病生肺。喜呻,病生腎。)、肝主五色 (見青,病生肝。見赤,病生心。見黃,病生脾。見白,病生肺。見黑,病生腎。)、心主五臭(喜臊,病生肝。喜焦,病生心。喜香,病生脾。喜腥,病生肺。喜腐,病生腎。)、脾主五味 (喜酸,病生肝。喜苦,病生心。喜甘,病生脾。喜辛,病生肺。喜鹹,病生腎。)、腎主五液 (多淚,病生肝。多汗,病生心。多涎,病生脾。多涕,病生肺。多唾,病生腎。),此即易經醫學的五入。
人體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必須順應春夏秋冬四時陰陽變化,才能與大自然環境保持協調與平衡,而維持陰陽調和與身心健康。
參、卦象與醫藥1,3
「易經」六十四卦中許多卦象 (爻) 都早已融合應用於日常中醫藥的診斷治療之中,例如:20.觀卦 (需察言觀色;對應了中醫的望、聞、問)、22.賁卦 (需透過外表看本質;對應了中醫的望與切,與方劑中善用君、臣、佐、使藥材之巧妙)、24.復卦 (需懂得堅持養病,一切都會好起來)、27.頤卦 (需懂得養生、頤養天年的智慧)、34.大壯卦 (需謹守中庸之道,乃中醫藥治療之準則)、43.夬卦 (需知預防勝於治療,治未病係中醫藥防治疾病之精髓)、49.革卦 (需懂得變通,隨著病程變化而調整療法與用藥) 以及52.艮卦 (需自制、養生) 等。
肆、結語4
「易經」是一種將事物加以「陰陽五行學分類」之方法,中醫藥學即是透過「易經」這種「基於象數思維與分類事物」的方法,無限創意化地應用於醫療診斷 (脈象、脈診) 與用藥等各類療法上,進而發揮至於登峰造極。試觀物理和數學,必須用數學來描述各種的物理能量才能說明其物理變化,意即數學是描述與量化物理變化現象的工具,可謂數理同源。易經是中醫藥學創意所本的工具與磐石,亦可謂易醫同源。實際上,醫學既是實用科學,也是哲學與藝術的融合體。
「易經」的深奧與精髓在於變,變則通、通則達。人生萬事萬物是隨時間變動而改變的,生病時病況也是隨時而變的,醫療用藥如能循著易經的指導原則,通達地望、聞、問、切、加上中庸地應用君、臣、佐、使之治療,相信可以增進病人之康泰與民眾之養生、保健、延年益壽,而臻於永續之民強與國富。
參考資料:
1. 李琴:易經-越簡單越實用。
2. 汪正仁:陰陽五行在東洋醫學上的應用。
3. 楊志明:易學治療是當代諸種科學技術手段的最佳選擇。
4. Internet: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