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Vol. 30 No.1
Mar. 31 2014
中華民國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科技與人文對話是藥師的生活美學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 王惠珀

摘要

台灣的醫療制度產生的集合式醫療體系,造成會讀身體的藥師在醫院服務藥品,而不會讀身體的非藥師則在民間服務消費者的身體。藥物食品安全的問題日益嚴重,與不健康的環境結構互為因果。在臨床藥學以服務人而非服務產品的前提下,本文以宅經濟的社會結構發展趨勢為藍圖,評析當下醫療養生環境的結構性問題、專業教育的盲點以及臨床藥學的迷思。基於跨領域學習是專業提昇尊嚴以切入照護行業的必要條件,本文以「宏觀與入世」為軸,詮釋藥師如何培養人本氣質,讓「科技與人文對話」成為執業的生活美學。

關鍵字: 人文素養、多元學習、生活美學、人吃東西、藥食養生、patient care rather than pharmaceutical care

壹、前言

筆者留學美國的收獲有二:(1) 從全人教育習得藥學乃「科技與人文對話」的行業;(2) 在藥廠習得猶太上司的 optimization 經營哲學:「如果做一件事能讓五人得利,就不要只讓四人得利」。人本科學與共生共贏的學習,讓筆者一心想望回家,貢獻所學。

回得家來,看著台灣的醫療藥食文化一路沉淪,顛覆了筆者的價值觀,曾寫下「一個遊子來到遙遠的地方,回到她不再熟悉的家園」。這個感慨太沉重,但醫療及藥食環境長成這樣,台灣人的心情應該更沉重才對。做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總要坦白交待1

在藥師是服務人而非服務產品的前提下 (patient care rather than pharmaceutical care),本文以先進國家的社會架構及生活內容為藍圖,評析台灣醫療的結構性問題、專業教育的盲點、臨床藥學的迷思;再以「宏觀與入世」為軸,詮釋藥師如何培養「科技與人文對話」的行業氣質,走入社會2

貳、社會現象評析

一、切割的科學不科學

「人吃東西」是個完整的概念,根本思維在「人」不在「物」。也就是說,身體不會分中藥、西藥、食品或健康食品,只問外來物 (xenobiotics) 的「品質、安全、有效」。

身為藥物科學家,藥食同源的理念筆者牢記在心,用最安全的食品元素 (body friendly peptides) 作基質,與身體機制 (ADME) 合作設計新藥,發明專利的達成率極高 (圖一),因此在科學的基礎上,筆者敢大聲說:「切割的藥食科學不科學」。理學大師朱熹疼惜蒼生,其「居敬窮理」說筆者也牢記在心,在人道基礎上敢大聲說:「台灣的科學家缺乏敬畏上帝的心,科學層次落後朱熹六百年」。

 

118-101.tif

圖一 以狄斯耐的創意理念詮釋藥品的產生,是藥學的生活美學;以灰姑娘變公主詮釋中西藥品,理論殊途同歸:不論來源 (API),都是複方 (finish product)。

 

台灣的教育注重術業,缺少全人教育,而且專業自我感覺良好。於是科學家各行其是,藥品/中草藥/健康食品/食品的知識切割,把「人吃東西」矮化到只有「東西」的科學層次。更令人憂心的,是專業自掃門前雪,藥學只在乎藥品,農學生技則以保健產品服務消費者的身體。唯物的、切割的科學正是藥食不安全的影武者。

思維導引方向,方向決定命運。思維的不科學造成藥食產品的切割分治及利益糾葛 (圖二),切割分治進一步造成健康養生的知識低階化,導致腎病流行病學,這樣的社會走向令人不安3

 

118-102.tif

圖二 物本的產品經濟思維將台灣導向不科學不人本的切割式藥食品管理

 

二、切割的施政阻礙台灣邁向進步社會

醫療體系人的階級對立 (醫院 vs 診所,醫院藥師 vs 社區藥師),生技領域產品的切割對立 (中藥、西藥、食品),主導著一國多制的施政,也逼得台灣人的身體一國多制 (圖三)4。生技醫療的切割及對立,比起藍綠切割撕裂台灣,歷史更悠久,影響更深遠,因為制度性的切割及對立以現在進行式,持續且永續的在製造人民身體體系與社會體系1+1 > 2的風險。

 

118-103.tif

圖三 族群的切割對立以蒼生的風險為代價,也讓社會長期內耗

 

切割的施政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非常大。舉例言之,由於藥食品屬於知識經濟產品,而知識看不見,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因此,藥食品知識不對等的交易,就需有透明的資訊揭露。在沒有自律文化底蘊的社會,自主管理雖是 GMP 的精神,但需要搭配亂世用重典。十年前藥事法修法,筆者提出將違反藥品資訊揭露的罰款從6-30萬提高到500-2500萬,外加7-10年的刑責;往後十年,藥品甚少脫軌。然而切割的施政讓食品的資訊揭露不必透明,違法仍停留在6-30萬罰款。這幾年食安問題嚴重,其來有自。

再舉一例,在沒有自律文化底蘊的臺灣,醫療生技產業在不公平交易的環境中掙扎,各憑本事以民主自由加持,弱肉強食,而以製造消費者的風險為代價。臺灣每人每年消費六倍於美國人的處方藥,健康食品直銷泛濫,都是例子。在傳媒教學下,屬於教育弱勢的年長女性談起藥食養生,比筆者這藥學教授更有學問,令人不勝唏噓。筆者曾以「摩登原始人」形容用身體拼經濟的藥食文化,感嘆台灣真是一個進步社會5

其實,日益嚴重之藥食安全的病源在健保。因為健保制度造成會讀身體的藥師在醫院服務藥品,而讓不會讀身體的非藥師去服務消費者的身體,乃不爭之事實。不從社會結構去探討問題根源,提出解決之道,在可見的未來,我們看不見藥食安全威脅有解決的契機。

參、社會發展趨勢

一、知識整合的思維

國際藥事法規協合平台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armonization,ICH) 透過法規的修飾及共識,努力從藥品安全進化到安全用藥 (pharmacovigilence),再進化到安全用藥的環境建構 (pharmacovigilence planning) (圖四)6。台灣的施政者應該看到以環境管理預防藥食風險的主流趨勢。

二、社區價值

最好的生活就是普通的、符合人性的、模範的生活,這是人文社會的經典價值,趨勢學家大前研一的趨勢論即明指社區價值7。高齡社會扶老率的攀高,也宣告社區宅經濟時代必將到來,集合式醫療遲早會過時8,9。有魄力的政府要實踐社區價值並非難事,日本、韓國都做到了醫藥分業;中國十二五計畫也有「醫藥分業從小區 (社區) 做起」的政策目標10

 

118-104.tif

圖四 ICH從產品管理到人本管理到人本環境建構的演變趨勢

 

台灣的超商早已建立起與人民的依存關係,讓台灣的宅經濟發展舉世聞名。台灣有村里長有超商的地方就有藥局,唯藥局仍在空轉,因為沒有處方箋 (醫院處方箋釋出率0.4%,健保特約藥局只佔藥局的55%),沒有藥。

三、臨床藥學的核心價值

經典藥學的人文本質在於藥師與人民的依存關係。英文 clinic 意指診所,clinical pharmacy 也意指近身的藥事服務。根據統計,美國 Pharm D.選擇於社區執業的占了60%,這是先進國家優質生活型態在宣示臨床藥學的核心價值:人的服務、分散服務、分散風險。

積極入世可以讓藥師實踐社區服務。2002年,筆者以「總體營造社區藥事服務」為政策目標,在衛生署啟動三項「橋接藥師與消費者」的運動:(一) 社區大學「銀髮族用藥教育」(陳瓊雪教授);(二) 小學「小六生無藥的青少年」教育 (鄭慧文教授);(三) 藥局藥師「人民的耳目」側錄違規廣告。這些計畫讓藥政處獲得政府「參與及建議制度獎」。如今藥師積極介入長期照護,與當初培育藥師入世,培養臨床藥師以人為本的服務能量,有很大的關係9,10

四、調結構的思維

人本是建構用藥安全環境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調結構落實藥事服務的社區化才是王道11,12

調結構要做到 (一) 消除藥品取得障礙;(二) 消除藥事服務取得障礙;(三) 消除以藥養醫的誘因。健保藥價主宰用藥,筆者曾提出健保合理用藥的三項遊戲規則可以達到上述三個目標:(一) 使用學名藥導向藥品可及性 (accessibility) 的增加、(二) 藥師合理調劑量導向藥事服務的可近性及醫藥分業、以及 (三) 統一發票式透明交易的 HPW equation13

肆、宏觀與入世

醫藥分業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專業也只是立足社會的基本功。沒有足以影響社會的立論功夫,從藥學看社會是以井窺天,只會弱化專業並失去尊嚴,從社會看藥學才是王道。

如何培養立論功夫影響社會?教育是根本。教育有責任培養具有成型主觀理念及思想架構 (opinion),具有能力切入社會脈動,足以影響公共政策的人才 (expertise)。具體言之,大量人文典籍的閱讀,既深且廣的知識學習,且養成習慣練就跨領域的思考,是基本功,此即全人教育14

筆者終身學習從社會思考專業,成為崇尚人道、自律律(批判)、自由 (思想解放) 的自由主義信仰者。有幸服務公門時,即以猶太老闆的多贏共生哲學,實踐藥師的社區服務價值。「宏觀及入世」的座右銘為專業注入生活美學的活水,功不唐捐,一生受用。

伍、結語

托爾斯泰說:人文是在地的,深化的,入世的;走入社會是一種追求、一種享受、一種浪漫。余秋雨的話「體驗社會是無限的浪漫,可以讚賞別人的好,可以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好」,為專業與人民共生共贏,擘劃了生活美學15。藥事服務本是社區行業,如果用藥沒有可近性,老弱殘疾沒有近身照顧,臺灣怎麼稱得上是進步社會?藥師營造科技與人文對話的專業內容,才是具有生活美學的專業 (sou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陸、致謝

推廣社區藥局實習計畫之指導藥師培訓計畫指定筆者講授「執業藥師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並撰寫成此文,做為該計畫系列文章之結語,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 陳昭如: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堅持知識分子風骨的王惠珀。說不完的故事-台大藥學系六十周年慶專刊,pp95-108,陳昭如主編,台大藥學系出版,2013。

2. 梁亦松,何蘊芳,王四切,洪永泰,王惠珀:臺灣藥事服務的環境分析。藥學雜誌2013;29:8~17。

3. 王惠珀:生命科學的不科學性。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8. 07. 28。

4. 王惠珀:民主化之後的臺灣社會。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pp222-233,謝小岑主編;清華大學出版,2010。

5. 王惠珀:摩登原始人-一個藥學人的百味雜陳:景福醫訊2007;四月號:9-10。

6. P. Bahri and P.Tsintis: Pharmacovigilance-related topics at the leve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2005; Vol.14 (6): 377-387。

7. 一個人的經濟,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天下文化出版,ISBN:9789862167168,2011。

8. 王惠珀:後煞時代的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社區健康營造與社會參與。當代2003;195: 80-85。

9. 王惠珀、林淑梅、陳瓊雪、洪永泰:社區價值—防疫的後勤思考。疾病與社會-臺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pp197-205,蔡甫昌與江宜樺主編;臺大醫學院出版,2010。

10. 王惠珀:由人本出發做對的決策。藥政簡史,pp278-284,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出版,2011。

11. Hui-po Wang, Chiung-Li Wang and Jan-Feng Lien, System Building for Safe Medication, Chapter 10,Risk Management Book 1, Giancarlo Nota ed., ISBN 978-953-307-154-1, pp189-202, InTech Open Access Publishing Co., Brussel, EU, 2011.

12. A. Laupacis, G. Anderson, B. O'Brien: Drug policy: making effective drugs available without bankrupt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Healthc. Pap. 2002; Vol.3: 12-30.

13. 王惠珀:規範藥價遊戲規則導向合理用藥。藥學雜誌2011; 27:2-5。

14. 王惠珀:全人教育是藥學教育制度改革的前題:藥學雜誌2012; 28:7~10。

15. 千年一嘆,余秋雨著,時報文化出版,ISBN:978-957-13-5325-8,2011。

 

 

 

Multidiscipline is a Prerequisite of Pharmacist to Perform Sound Professional Service

Hui-Po Wang
College of Pharmacy,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Partnership between xenobiotics and the biological system forms the beauty and the odds of medication. The global trend of conceptual change from product-oriented pharmacovigilance to proactive pharmacovigilance planning for risk minimization thus becomes the theme of consumer protection. Opinion dissemination for influcing public policy or for public education on system building for safe medication is important in societies like Taiwan where irrational medication is prevalent. As patient care rather than pharmaceutical care is the theme of clinical pharmacy, multidiscipline toward humanity is thus essential for pharmacists to perform sound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th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