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皮膚毒性是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抑制劑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 治療時最常見的副作用,根據一些研究文獻指出,其發生率高達60-80%以上。其中又以痤瘡樣皮疹 (acneiform eruption) 或丘疹膿疱皮疹 (papulopustular eruption)、皮膚瘙癢 (pruritus)、皮膚乾燥 (xerosis)、甲溝炎 (paronychia) 等常見副作用。嚴重的皮膚副作用會導致降低劑量甚至終止給藥。
目前研究指出,表皮的 EGFR 受到抑制之後,會引發表皮生長抑制、分化異常、皮膚角質層常出現異常反應、角質細胞凋亡、細胞激素與趨化激素分泌,進而造成各種皮膚副作用。因此,照護的重點,在於提供良好的保溼、防曬,抑制膿疱皮疹發生、控制癢感、抑制發炎與預防甲溝炎的出現,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達到治療的目的。
關鍵字: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抑制劑、皮膚毒性、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skin toxicities
壹、前言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阻斷劑 (EGFRIs) 藥物主要是將 EGFR 訊息傳遞路徑阻斷,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往往在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胰腺癌、大腸癌會有變異和過度表達表現情形。所以 EGFRI 這類藥品主要是用在治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EGFRIs 又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藥物:一、大分子藥物 (單株抗體),如 cetuximab、panitumumab,這些可抑制細胞膜外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二、小分子藥物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如gefitinib、erlotinib、lapatinib 等,可進入細胞內部。
以 EGFRIs 治療時最常見皮膚毒性的副作用1,其發生率高達60-80%以上2。常見如痤瘡樣皮疹 (acneiform eruption) 或丘疹膿疱皮疹 (papulopustular eruption)、皮膚乾燥 (xerosis)、皮膚瘙癢 (pruritus)、甲溝炎 (paronychia)。如果嚴重的皮膚副作用往往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如果無法忍受則必須降低劑量甚至終止給藥,對病人治療效果造成影響。
貳、 常見 EGFRI 引起嚴重的皮膚副作用毒性
一、痤瘡樣皮疹 (圖一)
是此類藥品最常見的皮膚反應,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出現此症狀 (但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只有5%至10%)3。此類反應包括紅斑、丘疹和膿疱但沒出現粉刺,往往與劑量有關且常在開始治療一周內出現。通常發生在臉部、頸部、胸部和背部。三分之一的患者伴隨著瘙癢症狀。
研究指出 EGFRIs 產生痤瘡樣皮疹的嚴重程度和抗腫瘤活性 (總體反應率和存活率) 呈現正相關4,如出現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可做劑量調整。發生皮疹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不吸煙、白皙的皮膚和男性。出現嚴重皮疹機率以單株抗體 (10-17%) 高於 TKI (5-9%)。
圖一 痤瘡樣皮疹
(一)預防
保濕且做好一天兩次的防曬,可給予1% hydrocortisone 軟膏或前6週給予 doxycycline 100 mg 一天兩次或 minocycline 100 mg 一天一次。Doxycycline 安全性較佳尤其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過 minocycline 少出現光敏感性,適合用於高 UV 指數在地區或季節5。
(二)治療
可使用中高效力的外用皮質類固醇的軟膏 (如 fluocinonide 0.05% cream) 或外用抗生素 (如 clindamycin 1%),搭配 doxycycline 100 mg 一天兩次或 minocycline 100 mg 一天一次。如果無效,可選用低劑量的 isotretinoin (20–30 mg/day)5。皮疹在4-6週出現高峰,6-8週後開始下降。但發炎後的皮膚改變 (紅斑和色素沉著),可以持續數月或數年。因此,給予適當的藥品,以盡量減少這些後期影響。
二、瘙癢症 (圖二)
大約一半的 EGFRIs 治療的患者會出現皮膚瘙癢的現象,雖然它很少需要調整劑量或停止藥品治療,但會嚴重的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大多數皮膚瘙癢症的發生往往伴隨痤瘡與皮膚乾燥而來,適當的治療皮疹與乾燥的問題,也可以緩解瘙癢症狀。目前,EGFRIs 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的作用機制不明確。可能是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有關。
圖二 皮膚乾燥、瘙癢
(一)治療
口服抗組胺藥品可用於輕度至中度的瘙癢症。第一代口服抗組胺藥品與第二代效果相當,但第一代較會導致較強的抗膽鹼作用 (如:鎮靜、口乾)。而 gabapentin 能夠用於口服抗組胺藥品無效,第二線的治療。另外 aprepitant (NK-1受體拮抗劑),可減少 erlotinib 造成皮膚瘙癢症,但可能兩藥品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 erlotinib 濃度,故不建議使用6。
而外用 menthol (1-3%) 可產生涼快感覺,減少瘙癢的症狀。其他外用藥,如antihistamines,lidocaine 和 calamine,也都可減輕 EGFRIs 引起的皮膚瘙癢症。但長期使用這些外用藥品後可能誘發續發性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故不建議長期使用5。
三、皮膚乾燥 (圖二)
由於 EGFRIs 造成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異常,使表皮細胞無法緊密結合。導致表皮細胞層不能保持水分,從而導致皮膚乾燥。通常發病時間較晚,大約30到60天或更長時間,往往伴隨著痤瘡產生。年齡,先前存在的濕疹,如果之前有使用過化學治療,造成皮膚乾燥症的機會更大。
(一)預防
使用溫水洗澡 (過冷或過熱都會誘發),洗澡次數避免過多,使用沐浴油或無香精溫和的保濕香皂,做好防曬。應避免使用含酒精化妝水或護膚產品,以減少皮膚脫水。
(二)治療
輕度或中度乾燥症是由塗抹厚厚的無香料無刺激的保濕霜。成分可以包括尿素和petroleum 基劑乳膏。對於有鱗狀脫屑的區域,可以使用 ammonium lactate 或 lactic acid 乳膏。較油膩的軟膏,可用於四肢,但不建議用於臉部和胸部及較多毛髮的部分,以免造成毛囊阻塞,有續發性毛囊炎的風險。對於嚴重的皮膚乾燥症,可以使用外用類固醇軟膏。外用A酸軟膏和 benzoyl peroxide 凝膠,由於會讓皮膚更乾並不建議使用5。
四、皮膚龜裂
常出現在治療30到60天嚴重的皮膚乾燥患者。經常出現在指尖,手掌或手指關節處出現皮膚龜裂現象。患者常覺得非常痛和有感染的風險。
(一)預防
穿著包鞋能覆蓋的指尖,以避免摩擦,防止皮膚皺裂產生和幫助傷口癒合。
(二)治療
對皮膚裂縫的處理,可以塗抹厚厚一層保濕霜或氧化鋅軟膏。浸泡稀釋後的漂白劑可以防止感染 (四分之一杯的漂白劑加3加侖的水稀釋)。液體膠,可使縫隙密合,減少惡化、幫助癒合、減輕疼痛及降低感染風險。如果感染情形嚴重才需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5。
五、甲溝炎 (圖三)
圖三 甲溝炎
患者接受 EGFRIs 出現指甲改變,通常在兩個月之後出現7。最常見的指甲改變,包括甲襞發炎 (甲溝炎),指甲周圍化膿性肉芽腫,之後出現指甲剝離造成指甲床發炎現象。發病率高,明顯的疼痛,功能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指甲週圍化膿性肉芽腫的特點是易碎的橫向甲襞血管組織增生。常發生出血的現象。不過血管增生的機轉目前還不清楚,可能是 EGFRIs 中止 retinoic acid 代謝有關。
甲溝炎原本應無菌的狀態,但它有可能因為傷口造成感染。必須做細菌的培養以確定是否出現感染,再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一)治療
處理方式是將指甲週圍的創傷最小化,防止感染,消除過多的肉芽組織。穿著舒適的鞋子,修剪指甲 (但避免指甲修太短),及養成戴手套做家事習慣。生物素已發現有效的治療易脆的指甲。外用皮質類固醇和四環素軟膏,以減少指甲週圍發炎症狀。使用抗菌劑浸泡 (例如,稀釋後的漂白水或冰醋酸),以防止感染。此外,電灼、硝酸銀和指甲拔除術,建議用於消除過多的肉芽組織5。
參、總結
妥善的皮膚照護不但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可以提高病人繼續接受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的意願。
參考資料:
1. Lacouture ME: Mechanisms of cutaneous toxicities to EGFR inhibitors. Nat Rev Cancer 2006;6: 803-812.
2. Segaert S, Van Cutsem E: Clinical sign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skin toxicity during therapy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Ann Oncol 2005;16:1425-1433.
3. Payne AS, Savarese DMF: Cutaneous complications of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y and other biologic agents used for cancer therapy. UpToDat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uptodate.com. (cited: 15/04/2013).
4. Vincenzi B, Santini D, Rabitti C, et al: Cetuximab and irinotecan as third-line therapy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 single centre phase II trial. Br J Cancer 2006;94:792-797.
5. Lacouture ME, Anadkat MJ, Bensadoun RJ,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GFR inhibitor-associated dermatologic toxicities.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011;19:1079-1095.
6. Vincenzi B, Tonini G, Santini D: Aprepitant for erlotinib-induced pruritus. N Engl J Med 2010;363:397-398.
7. Van Cutsem E: Challenges in the Us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Oncologist 2006;11:1010-1017.
Skin Toxicities Associated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
Zheng-Ren Lin1, Chueh-Wei Wu1, Qin-Ying Liu2
Department of Pharmcy,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1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2
Abstract
Skin toxicity is the most common sid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nhibitors,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60-80%. Acneiform eruption, xerosis, pruritus and paronychia are the most common side effects. Serious skin side effects lead to dose reduction or term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Currently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pidermal EGFR suppressing will lead to epidermal growth suppression, abnormal differentiation of skin, abnormal reaction of stratum corneum, keratinocyte apoptosis, cytokine and chemokine secretion, and cause a variety of skin side effects. Therefore, the focus of care is to provide a good moisturizer, sunscreen, rash pustular rash occurs suppression, control the itching, suppress inflammat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paronychia,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to achieve therapeutic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