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中醫學以易醫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是融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綜合學科,研究人類生命中健康與疾病之轉化規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中醫學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心身、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方法和理論的學問,其歷史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永續繁衍、昌盛、傑出、悠久而貢獻。
貳、養生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保生。人稟天地之氣生,養是順應天地自然、師法自然,遵循與追求易經天人合一的境界,簡單地說,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養身體。我國數千年前「黃帝內經養生醫學」闡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家老子繼承此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之思想,莊子亦傳承此恬淡虛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安祥自在之養心思維。中醫養生基於天人一體,養生方法須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寒熱溫涼而做適當的調整。強調精氣神寧方能益壽延年,與「情緒免疫學」、「免疫營養學」、「身心靈醫學」致力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等現代醫學,實異曲而同功,皆能養心自在消遙、攝生均衡不老。
參、名醫藥王養生法
古代名醫「藥王」孫思邈博通經史百家,著有各30卷不朽之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1卷「攝生真錄」。孫思邈在「千金方」明確提出中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他通曉養生術,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年過百歲仍耳聰目明。他結合了儒家、道家、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以及中醫學的養生理論,而首創「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的基本柔性運動,切實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相傳至今包括:一、發常梳。可明目祛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二、目常運。可強化眼睛視力,矯正近視和老花。三、漱玉津。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強健腸胃,延年益壽。四、耳常鼓。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五、面常洗。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六、頭常搖。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七、齒常叩。可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八、腰常擺。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九、腹常揉。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十、攝穀道 (提肛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十一、膝常扭。俗雲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雙膝扭動可強化膝關節和雙腿。十二、常散步。「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十三、腳常搓。可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強化各器官。
孫思邈也重視精氣神調養,在孫家原的藥王山上,後世立的一百多塊石碑中有一方刻著「孫思邈的養生銘」的養生保健至理名言「怒甚偏傷氣,思慮太傷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天鼓,寅興嗽玉津。妖邪難侵犯,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存。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中醫學重視「精、氣、神」為人生「三寶」,認為要健康長壽,必須「惜精」、「惜氣」、「安神」,重視保養。明白指出,一個人能否健康長壽,並非全係「命裡註定」,其實操之在我。保健有方、養生有道,方得長命百歲。
孫思邈又擅長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而主張:「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其身上找到天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以天為本體。天有春、夏、秋、冬,晝、夜輪流更替,寒來暑往交互更迭,為大自然之運動。人體四肢五臟,醒、睡,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經脈和氣血流動循環,呈顯出人的氣色,乃人體正常的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天與人是相同的,違反正常規律就生病。」孫思邈又說「養性的道理:天有滿有虧,人世間事有許多艱難困苦。養性,首先要懂得謹慎。詩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畏懼,最重要的是畏道、畏天、畏物、畏人、畏己。以免心思紊亂、行為焦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
肆、中醫學養生觀
兩三千年前,養生學說即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各篇。中醫養生觀主要為:一、天人合一養生觀,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無時無刻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二、陰陽平衡健康觀,健康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平衡。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注重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以及無形心靈的修練調養。中醫養生養生內容很廣,方法多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為其基本養生觀。最簡單的養生方法是 (一) 飲食生活起居正常。(二) 合宜而持續的運動,每天快走一小時、循序漸進作瑜珈、拍掌運動,養生簡單又有效。(三) 身心合一,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
伍、結語
心靈全方位養心攝生有助於延壽不老,有云「飯吃七分飽,食福不缺少。話說三分好,是非惹不到。清心汲煩惱,寡慾睡得好。自在人不老,勇健樂陶陶」。
中國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人體本身是一個和諧的存在,具有自保功能和自癒力。中醫對治病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觀點。好好養元氣,激發元氣的作用,幫助身體達到治病的目的。養元氣就是修正自己,改變習慣。如讓脾濕造成的糖尿病病人每天爬爬小山,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漸漸使尿糖恢復正常。經由天天鍛煉身體,通過運化,就可恢復脾的功能,可見養生在激發人體自癒力上是很重要的。
中醫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醫學,中醫治的是生病的人,中醫重神、治「證」、治本,強調身心互動。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中醫學養生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規律。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總之,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可抗衰防老。
人體衰老的發生機理與陰陽失調、臟腑虛衰、脾胃失調、精氣衰竭息息相關,調理脾胃為養生之大要,歷代養生學家強調保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養生的基本原則為:一、順應自然,人依賴于自然而生存,須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此之謂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二、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之基,神者形之用、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三、保精護腎,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足體健神旺,從而延年益壽。四、調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調攝,可以健運脾胃、調養後天,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參考資料:
1. 中醫基礎養生與防治,LoveHeal中醫經方教育網 http://loveheal.org/phpbb3/index.php
2. 中醫基礎理論 http://www.a-hos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