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枳實是臨床常用之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味苦,主降氣,長於破氣滯,行痰濕、消積結、除痞塞,為脾胃經藥。張仲景治胸痺痞滿時,以枳實為要藥,可見枳實的重要性。隨歷代演變,枳實的使用產生一些變化,本文將以枳實的本草考究,了解枳實品種的差異性。
關鍵字: 枳實、枳殼、基原、藥材道地性、hesperidin、synephrine
壹、前言
枳實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從古至今都是中醫歷史上,很常用的藥材。經時代的演變,枳實在基原植物、產地、採收時間及藥材分化上有很大的轉變,概略在宋代前後出現分歧點 (表一)。
表一 枳實基原差異
|
宋代以前 |
宋代之後 |
基原植物1-2 (道地藥材) |
以芸香科植物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的果實為正品,現又稱綠衣枳實 |
逐漸以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的果實取代枸橘成為正品,但枸橘在宋代仍同時並列使用 |
產地1-2 |
黃河以北地區 |
黃河以南地區 |
藥材分化2 |
《神農本草經》中所指之枳實未分出枳殼此藥材 |
宋本《傷寒論》所指之枳實是以分化出枳殼後的未成熟果實 |
採收時間2 |
9月、10月近於成熟之果實 |
7月、8月未成熟之果實 |
加工方法2 |
漢代枳實或去瓤,或不去瓤 |
宋代枳實不去瓤 |
貳、原植物基原考究
枳實在歷代本草著作都有出現同名異物或是相似的植物取代使用的情況,如“枳”此名的始見於唐《新修本草》,而以果之名列於明《本草綱目》中,此處指的應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果實或種子非枳實。而清《本草備要》中列為果部的“枳子”(木蜜) 與清《本草述鈎元》雞距子 (枳椇子) 為同物種,也非指枳實。需要謹慎分辨,避免藥物使用混亂。由於歷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及草藥學發展的關係,不單出現同名異物,大量以次充好的使用藥材,也造成外觀相近的物種在某一段時間內被當成“枳實”使用,甚至是替代品被當成正品使用。
宋代有兩種枳實並存:一是宋《圖經本草》“以翻肚如盆口唇狀3,須陳久者為勝。”的柑橘屬植物─酸橙,二是現在常用於綠籬,“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的枸橘。韓彥直《橘錄》“枸橘又未易多得,取朱欒之小者半破之,曝以為枳,異鄉醫生不能辨也。”中提到之朱欒,依中國植物誌記載,為酸橙的一變種,說明宋代醫家以酸橙作為藥用枳實,而從表二古籍敘述可知,宋代以前的藥用枳實,應該是作為綠籬,且在現代研究中認為藥用價值較高的綠衣枳實-枸橘,但宋代醫家逐漸以酸橙做為藥用枳實的正品,反認為枸橘不堪用。
到了明代李時珍另列枸橘專條,以區別酸橙為藥用枳實的正品,並附圖枸橘圖中葉為三出複葉,枳實的葉為單身複葉,可肯定枳實為柑橘屬植物,與現代台灣中藥典2013版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共同收載的枳實的基原一致,說明藥典有根據本草文獻考究,並與現代藥理研究趨勢是一致的。
表二 古籍考究4
宋韓彥直 《橘錄》 |
色青氣烈,小者似枳實,大者似枳殼。近時難得枳實,人多植枸橘於籬落間,收其實,剖於之,以和藥味,與商州之枳,幾逼真矣 |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 |
枸橘處處有之。樹、葉並與橘同,但幹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
清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卷六木部 |
今之臭橘,山野甚多,實小殼薄,枝多刺而實臭,人多棄之 |
參、枳實藥材藥效考證 (表三)1
歷代本草中關於枳實藥效的記載大同小異,均記載枳實藥性為苦、酸、寒、辛;其功效以破氣消結,化痰散痞為主,不同時期有一點不同看法,其他與現代藥理研究結果是相同的。
表三 枳實性味、藥效整理4
代表著作 |
內文摘錄 |
|
東漢 《神農本草經》 |
味苦、寒 |
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
梁‧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 |
味苦、酸、微寒 |
除胸協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協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
明《本草綱目》 |
味苦、寒、無毒 |
枳實、枳殼大抵其功能皆能利氣 (理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痰滿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 |
明《藥品化義》 |
味苦、寒、無毒 |
枳實專泄胃實,開導堅結,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結胸,通便閉,非此不能也。若皮膚作癢,因積血滯於中,不能營養肌表,若飲食不思,因脾鬱結不能運化,皆取其辛散苦瀉之力也。為血分中之氣藥,惟此稱最 |
清《本經逢源》 |
味辛、苦、平 |
入肝脾血分,消食瀉痰,滑竅破氣 (理氣) |
在東漢《神農本草經》將枳實列為木部中品,記載“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意思指枳實可治療皮膚上較強的風邪,此作用在現代用法較少提及,只在《外臺秘要》有類似用法記載,“取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可治蕁麻疹。”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枳實性味除苦、寒外還有酸,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因此陶弘景認為枳實有安胃氣,止溏泄的作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枳實的理氣作用“枳實、枳殼大抵其功能皆能利氣。”綜合以上歷代本草所述之枳實功效為破氣消結,化痰散痞,與現今的藥理研究結果相符合。
肆、枳實藥材道地性考證1
由表四文獻可知枳實產地長江、黃河南北均有,魏晉南北朝至宋以前枳實應為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的果實,宋代以後漸漸以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為正品取代枸橘,枳實產地也由黃河以北漸漸轉移至黃河以南,並增加枳殼項目。
表四 枳實古籍產地與現代產地之比較
代表著作 |
內文摘錄 |
現代產地 |
魏、晉 《名醫別錄》 |
生河內川澤 |
河內指河南省黃河以北,現今武隴縣一帶。 此朝代所用枳實指枸橘 |
唐《證類本草》 |
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無橘。此自是種別,非關變也 |
由此知這時江北的枳實指枸橘,枸橘為較耐寒的品種,其分布可達北緯33.8-34.2 |
宋《圖經本草》 |
枳實,生河內川澤,枳殼,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圖經附圖有成州枳實、汝州枳殼 |
商州:陝西縣商州 成州:甘肅省東南部成縣 成州產地所用枳實指枸橘 汝州:河南臨汝縣 |
明《本草綱目》 |
引用“頌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 |
洛西:河南洛陽、鄭州一帶 江州:江西省 湖州:浙江的湖州 |
伍、枳實枳殼考證1-2
由表五中的古籍文獻可知,在漢代以前只有枳實,六朝始分枳實與枳殼。而宋之前的本草著作中只有記載枳實,直到宋開寶七年 (公元947年) 編撰的《開寶本草》,才以其“主療稍別”將枳殼列為專條,開始明確區分枳實及枳殼。
表五 枳實與枳殼的歷史沿革
代表著作 |
內文摘錄 |
區分 |
宋《開寶本草》 |
枳之小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 |
以型態區分 |
宋寇宗奭 《本草衍義》 |
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和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 |
以型態區分,枳實、枳殼為同一物質,因不同成熟程度而有不同藥性,且理氣效果好。但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枳實應為”枸橘”,藥效包含了枳殼的功效,而宋本《傷寒論》應是酸橙,是分化後的枳實2 |
宋《圖經本草》 |
七、八月採者為實,九、十月採者為殼 |
同《本草衍義》 宋以前枳實是九、十月近成熟時採收 |
元《湯液本草》 |
“若除痞,非枳實不可” “殼主高而實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
記載藥效不同,金元醫家大多持“枳殼主高,枳實主下”之說 |
明《本草蒙荃》 |
枳實本與枳殼一物,因收遲早異名 |
以型態區分 |
清《本草撮要》 |
枳實大者為殼 |
以型態區分 |
清《本草思辯錄》 |
枳殼乃枳實之老而殼薄者 |
以型態區分 |
清《本草分經》 |
性味功用與枳實同,惟實則力猛而治下,其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功,殼則力緩而治上,能損胸中至高之氣,為異也 |
因藥性趨向不同而主治部位不同,因此藥效不同,元《湯液本草》與其記載相似 |
陸、枳實枳殼藥效考證1-2
在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和而緩。認為枳實、枳殼為同一物質,因不同成熟程度而有不同藥性,且理氣效果好。而金元醫家大多持“枳殼主高 (胸膈),高者主氣;枳實主下 (腸胃),下者主血”之說。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持不同意見,曰: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理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巳,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而明代《本草征要》對枳實主血,枳殼主氣之說產生質疑,認為其功效“皆利氣”,但其也承認枳實與枳殼在藥性上確實存在不同。到了清《本草崇原》中對枳實與枳殼同源不同功效產生疑問,這個質疑在清張士鐸《本草新編》中得到回答,認為同源不同藥效是因為“枳殼乃秋收之物,能收金之氣,故能散肺金之結氣”達到治氣之效,而“枳實收於夏,得夏令之威也,脾乃土髒也,宜於夏氣,故能下行而推盪其脾中積滯”達到治血之效。
柒、枳實枳殼使用方法考證1
明《本草乘雅半偈》中記述:“枳實瓤核未分,性勇而速;枳殼瓤核已分,性詳而疏”,這段話的理解多為枳實與枳殼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瓤核,瓤核對藥性是有影響的。而清《本草新編》一書認為因為枳實與枳殼其“一治上而一治下”,不可同用,且不可單用,必附之補氣、補血之藥,方可達到“破氣而氣不耗,攻邪而正不傷,逐血而血不損”的完全之效。清《本草思辨錄》中認為枳殼之所以名為枳殼,就必須去瓤核用之。
以上可知,宋以後,歷代本草著作對枳殼與枳實之間的關係、藥性急緩、歸經部位的研究均較為明確。現代枳殼確實去瓤核使用,符合歷史的沿革。
捌、枳實、枳殼現代藥材品質鑑別
枳實與枳殼為常用的理氣藥,兩種藥材為同種類、不同時期採收的中藥材,依其採收時間不同,所含的化學成分也有所變化,理氣效果也有所差異。表六顯示現代藥典對於枳實、枳殼鑑別上的要點:
表六 枳實與枳殼的品質鑑別
|
枳實 |
枳殼 |
基原 |
芸香科喬木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 Citrus sinensis Qsbeck 的乾燥幼果 |
芸香科喬木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
採收時間5 |
約在5-6月收集自落果實 |
約7月果皮尚綠時採收 |
採收標準6 (中國藥典) |
5-6月收集自落果 辛弗林含量不得少於0.3% 直徑0.5-2.5 cm |
7月果皮尚綠時採收 柚皮苷不得少於4.0% 新柚皮苷不得少於3.0% 直徑3-5 cm |
採收標準7 (台灣中藥典) |
稀乙醇抽提物不得少於12% 水抽提物不得少於20% 辛弗林 (Synephrine) 含量不得少於0.3% |
稀乙醇抽提物不得少於18% 水抽提物不得少於20% 柚皮苷 (naringin) 不得少於2.5% |
玖、枳實現代炮製化學成分研究8
枳實藥材所含成分較為複雜,主要含有黃酮類、生物鹼、揮發油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枳實的黃酮類成分橙皮苷 (hesperidin) 有降低毛細管通透性和抗炎作用,辛弗林 (synephrine) 和N-甲基酪胺 (N-methyltyramine) 升壓、抗休克作用,揮發油和黃酮類是行氣、止咳平喘的主要成分。
王文凱等人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比較枳實生品與不同炮製品中新橙皮苷 (neohesperidin)、柚皮苷 (naringin) 的含量,結果發現柚皮苷含量由多至少為:炒黃品 > 麩炒品 > 醋炙品 > 蜜炙品 > 生品 > 砂燙品 > 炒炭品;新橙皮苷含量由多至少為:生品 > 炒黃品 > 麩炒品 > 醋炙品 > 蜜炙品 > 砂燙品 > 炒炭品。歐陽榮等人同樣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比較枳實生品與不同炮製品中橙皮苷 (hesperidin)、辛弗林 (synephrine) 的含量,結果發現 hesperidin 的含量由多至少為:醋炙品 > 酒炙品 > 炒炭品 > 砂燙品 > 生品 > 土炒品 > 麩炒品;Synephrine 的含量由多至少為:醋炙品 > 生品 > 麩炒品 > 砂燙品 > 土炒品 > 炒炭品 > 酒炙品。此現代研究發現炮製手法對於枳實內在質量有明顯差異,這方面可以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拾、總結
現今根據藥典所載,以沿用宋代之後之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的自落果實作為枳實的正品,而宋代之前綠衣枳實則未列入現今正品之基原。這是因為藥材的使用隨著時間演進,產量、品種的變化、採摘或培植加工方法的不同及人們的使用偏好的因素,導致不同時期的藥用品種及藥用部位發生變化。所以,藥材本草考究為完整學習中藥材良好方式。
參考資料:
1. 許茹、鐘風林、賴榮才,吳德峰:中藥枳實的本草考證。中藥材2012, 35(6):998-1001
2. 朱毓梅、李明:《神農本草經》與宋本《傷寒論》“枳實”考異。時珍國醫國藥2013, 24(2):427-428
3. 宋‧蘇頌撰:本草圖經。安徽科技,1994:365-366
4. 蔡炎璋:枳實與其混淆藥材之鑑別及品質評估。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學系碩士論文,2013,132P
5. 施學驕、黃偉、劉友平:不同物後期枳實、枳殼化學成分動態變化。時珍國醫國藥2012, 23(1):146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29-231
7. 台灣中藥典2版。台灣,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13:176-177
8. 林桂梅、賈天住:枳實炮製的歷史沿革與現狀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11, 22(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