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傳統醫學在治療咳嗽上有別於西醫的治療,在治療咳與嗽上,並非只有單純消炎、止咳、化痰與平喘等治標而已。治療上,認為咳與嗽在臨床辯症上是有區別的,甚至於醫療古籍更將咳嗽細分為,五臟咳與六腑咳,可見其對咳嗽治療上的嚴謹,如此一來,醫師臨床上辨證論治的功力就非常重要,辨錯證,用錯藥,不僅對病情無所助益,甚者引外邪入裏,反使病症更加嚴重,因此,治療咳嗽不得不謹慎。清代溫病名家吳鞠通與葉天士兩位中醫著名的臨床學家,分別在其著作《吳鞠通醫案》與《臨證指南醫案‧咳嗽》書中,對於論治咳嗽之病因病機,主張上焦、中焦與下焦等三焦分別論證,理法用方皆有獨到之處。因此,在服用中藥時,若沒有專業中醫師與藥師為您的用藥安全把關下,貿然自行服藥,將對您的健康造成危害。
關鍵字: 咳嗽、五臟六腑咳
壹、前言
古語有云:總舖師怕吃晝;醫生怕治嗽。道出了咳嗽在中醫臨床治療的高難度。古人造字時明白的道出咳嗽二字的病徵,咳字從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荄,皆從亥也,有隔閡之意。嗽字從束從吹。我國傳統醫學在治療咳與嗽上,並非只有單純消炎、止咳、化痰與平喘等治標而已。古書黃帝內經中《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病位在肺,肺氣失於宣降,氣逆而咳。《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有基於五行相生相剋之故,即任何器官的虧虛都會牽及到肺,引起咳嗽,因而有五臟咳與六腑咳的理論1。也就因此,我國傳統醫學在治療咳嗽上用藥,若在沒有專業中醫師與藥師在正確的辨證論治與安全用藥把關下,冒然自行服藥,治療成效不僅會事倍功半,甚至於會造成表邪入裏的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咳嗽上,除了中醫師的臨床經驗非常重要,藥師為施藥的分寸把關也馬虎不得。
貳、五臟咳與六腑咳
然而,何謂五臟咳與六腑咳呢?黃帝內經書中之記載,五臟六腑在病理上有相乘相侮之關係,因而歸納出咳嗽時並不是只是肺臟所引起還有可能與其臟腑有關。其中五臟咳,指的是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而六腑咳,則是膽咳、小腸咳、胃咳、大腸咳、膀胱咳、三焦咳,其臨床表徵如 (表一) 2,3。
表一 五臟六腑咳的臨床表徵
參、三焦咳
清代溫病名家吳鞠通與葉天士兩位中醫著名的臨床學家,分別在其著作《吳鞠通醫案》與《臨證指南醫案‧咳嗽》書中,對於論治咳嗽之病因病機,理法用方皆有獨到之處。主張三焦分別論證,將引起咳嗽的臟腑分成,上焦、中焦與下焦 (表二)4,5。
表二 清代名醫吳鞠通與葉天士在治療三焦咳之區別
肆、結語
綜觀上述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我國傳統醫學在治療咳嗽上的辨證是一門非常縝密且高深的病理學,臨床上診斷經驗的累積是無法一蹴可及的,而是需要長時間,且日積月累的臨床經驗才有可能辦得到的,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古語說的『醫生怕治嗽。』的原因。
參考資料:
1.馬進、喬鐵:五臟六腑皆令人咳探析。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2011;Vol.25,No.5:10-11。
2. 左合昌美、林文娟:黃帝內經精要解說圖解初版。臺北:商周出版,2012。
3. 鄭耀武:淺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理論及臨床體會。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Vol.33,No.10:65-66。
4. 王婕瓊、李澤庚等:葉天士治咳經驗管窺。中醫藥臨床雜誌,2012,Vol.24,No.12:1229-1231
5. 魏鵬草、苗青等:葉天士治療慢性咳嗽的學術思想。江蘇中醫藥,2010,Vol.42,No.4:12-13.
6.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便覺左足陰陰疼痛,心中大疑。」陰陰:隱約而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