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國內、外之研究顯示,鎮靜安眠藥在兒童青少年之使用有逐年增加的現象1。本研究以某一精神專科醫院2005年至2012門診醫令檔及申報檔資料庫,針對18歲以下的病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青少年抗焦慮劑與鎮靜安眠藥品使用趨勢,以提供衛生主管機關建立有效的臨床使用指引,保障這類廣泛使用於兒童與青少年藥品的用藥安全。
關鍵字: 兒童與青少年、解焦慮劑、鎮靜安眠藥、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anxiolytics、sedative-hypnotic drugs
壹、前言
1957年瑞士人 Sternbach 第一次合成 chlordiazepoxide,chlordiazepoxide (librium) 於1961年正式上市,迅速取代當時普遍使用之鎮靜安眠用藥巴比妥鹽 (barbiturates)2。近年來,雖然兒童和青少年的鎮靜安眠藥品處方不像成人或年長者的處方那麼常見,但世界各國兒童青少年抗焦慮劑與鎮靜安眠藥品使用卻愈來愈頻繁。根據美國的健康維護組織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 醫療給付的社區治療資料指出,在1996年,估計每10,000名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有45名至55名曾有抗焦慮劑處方;此數值約為1987年的2至3倍,大致可歸因為鎮靜安眠藥品使用的盛行率增加3。
各國鎮靜安眠藥品使用,於1980年代,Quinn 對加拿大地區的兒童青少年用藥進行分析,發現 BZD 類的藥品在所有精神科用藥中佔最大部份,之後則有不同學者針對兒童青少年族群中此類藥品的盛行率進行研究4。世界各國針對兒童青少年 BZD 使用趨勢與盛行率的研究,其結果各不相同。Zoëga (2009) 研究冰島地區自2003年到2007年兒童青少年個案的精神科用藥趨勢,將 BZD 類藥品分成抗焦慮類藥品與安眠類藥品兩類,其中抗焦慮的藥品盛行率由1.7‰增加至1.8‰,但安眠類藥品則由0.8‰增加到2.6‰1。Koelch (2009) 於德國進行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用藥的研究,亦將 BZD 類藥品分為抗焦慮劑與安眠類藥品兩者,結果指出抗焦慮劑的盛行率為0.44‰,安眠類藥品為2.73‰5。
國外曾針對常見造成兒科病人不良反應的藥品進行分析,發現這些藥品其中之一就是鎮靜安眠藥。研究亦指出,有5.8%為未核准使用 (unlicensed drug use),83.5%為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 (off-label drug use)6。另外,Meltzer (2007) 針對住院兒童被開立安眠藥品使用狀況的研究中發現,年齡越大的住院兒童較容易被處方安眠類藥品7。Staojanovski (2007) 針對門診有睡眠障礙的兒童進行的研究,亦同樣發現年齡越大的兒童顯著的容易被開立安眠類藥品使用8。
目前探討使用鎮靜安眠藥品相關問題的數據,多為參照國外研究發現所進行的專題研究或針對老年人、成年人的使用現況進行研究,未成年者鎮靜安眠藥品的使用模式與相關因素的研究,則幾乎付之闕如。本研究期能了解兒童和青少年鎮靜安眠類藥品使用情形,做為提昇我國鎮靜安眠類藥品之安全使用參考。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回溯性 (retrospective) 研究,以某一精神專科醫院2005年至2012門診醫令檔及申報檔資料庫,針對18歲以下的病人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鎮靜安眠藥品 (表一),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藥品解剖學、治療學及化學分類系統」(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 ATC) 進行分類,同時採用 ICD-9-CM 之診斷分類,以時間序列 (Time Series) 分析2005年至2012年兒童青少年抗焦慮劑、鎮靜安眠藥品使用之趨勢。
表一 鎮靜安眠藥品種類
資料是以 SPSS 12.0版統計套裝軟體,及 SAS 9.3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資料分析。針對研究樣本的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診斷等變項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 T-test、χ2-test、Cochran-Armitage test 分別對連續變項、類別變項及趨勢進行雙尾檢定。
參、研究結果
共計有142,589人次的門診病人納入分析,平均年齡11.2歲 (SD:3.9),曾使用鎮靜安眠藥佔7.6%,平均年齡15.2歲 (SD:2.4),比未曾使用鎮靜安眠藥年齡高,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P < 0.001)。各年齡層方面,除4位人次因漏填年齡不採計外,1-6歲年齡層使用鎮靜安眠藥品佔0.3%,7-12歲年齡層使用鎮靜安眠藥品佔1.5%,13-18歲年齡層使用鎮靜安眠藥品佔15.3%,呈顯著線性趨勢增加。在性別方面,以女性有13.9%使用率較高。以用藥主診斷來看,診斷為酒精性/藥物精神病之病人使用鎮靜安眠藥品比例最高,佔83.3%,但樣本數少 (30人次),再則為精神分裂症 (40.2%)、器質/非器質性精神病 (38.8%)、情感性精神病 (38.1%) (表二)。
表二 人口學變項分布
7年期間,抗焦慮劑之處方箋數由660張增加至1,015張,盛行率由4.6%增加至5.3%,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P = 0.09)。Hypnotics-BZD 類安眠藥總處方箋數由498張增加至568張,但盛行率卻由3.5%減少至3%;hypnotics- Z-Drug 類安眠藥總處方箋數由401張減少至235張,由2.8%減少至1.2%,兩者皆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P < 0.001)(圖一)。
p < 0.001 from Cochran-Armitage test for trend
圖一 2005年至2012年鎮靜安眠藥品使用之盛行率
為了解各類藥品是否有多重品項使用,依 ATC 分類,把 anxiolytics-BZD 歸為抗焦慮劑,把 hypnotics-BZD、hypnotics-Z-Drug 歸為安眠藥,再進一步分析。2005至2012年間抗焦慮劑類多重品項使用之總處方箋數由20張增加至34張,由0.14%增加至0.18%;安眠藥多重品項使用之總處方箋數由11張增加至42張,由0.08%增加至0.22% (表三)。兩者在趨勢上以 Cochran-Armitage Test 檢定,達統計上的意義 (p < 0.001)。
表三 2005年至2012年鎮靜安眠藥品多重用藥分析
肆、討論
研究分析發現,兒童與青少年鎮靜安眠藥之使用佔所有處方的7.6%,略高於簡婉郁 (2009) 以2005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分析所發現之6.26%9,以及 Meltzer (2007) 用2004年之病歷回顧方式所研究的6.0%。但因所分析對象為精神專科的兒童青少年病人特殊族群,與整體兒科病人在診斷分布及年齡分布亦不同,年齡亦高,處方鎮靜安眠藥的比例亦增加。
整體而言,自2005至2012年間,兒童青少年鎮靜安眠藥之使用盛行率由10.9%減少至9.4%,以 Z-Drug 類安眠藥減少幅度最大,達統計上顯著意義。此與國外Zoëga (2009) 及 Koelch (2009) 研究所顯示的,不論是抗焦慮藥品的盛行率,或是安眠類藥品的盛行率皆不同。探究原因,與該院之健保作業及管制藥品管理政策有密切關連,該機構於2011年12月開始進行 zolpidem 安眠藥處方劑量的管控,由單日3顆最大劑量改為2顆,2012年12月更縮減為單日最大劑量1顆。單項安眠藥藥品劑量的管理政策改變,似乎導致2011年及2012年兩年間多重用藥增加,此現象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伍、建議
抗焦慮劑與鎮靜安眠藥品在兒童青少年之臨床醫療處方中,仍占有一定比例。但此現象是否符合臨床之適應症或僅為仿單標示外使用 (off-label use),以及兒童青少年族群使用抗焦慮劑與鎮靜安眠藥品可能產生之副作用等,均值得後續探究。另外,多重品項用藥容易造成藥品交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發生,無論從費用或病人治療安全角度來看,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針對前述議題,仍需更多臨床研究,以期提供兒童、青少年療效與安全兼顧的醫療照顧,提昇其身心健康。
Analysis of Sedatives-Hypnotic Drug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
Shu-Wen Cheng1, Chih-Tsai Chen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oyuan Psychiatric Cent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1
Department of Child Psychiatry, Taoyuan Psychiatric Cent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2
Abstract
Based on several researches, the use of sedative-hypnotic drug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are increasing.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escription of sedative-hypnotic drugs at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a psychiatric center for patients under 18 years old by medical orders database from the year 2005 to 2012.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trends of anxiolytics and sedative-hypnotics prescription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to ensure the medication safety.
參考資料:
1.Zoëga H, Baldursson G, Hrafnkelsson B, Almarsdottir AB, et al: Psychotropic Drug Use among Icelandic Children: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 2009;19(6):757-64.
2. 沈武典 (2007)。21世紀臨床精神藥物學(2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3. Yeh HH, Chen CY, Fang SY et al: Five-Year Trajectories of Long-Term Benzodiazepine Use by Adolescents: Patient, Provider, and Medication Factors. Psychiatric Services 2011; 62(8):900-7.
4. Quinn DM: Prevalence of psychoactive medic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n J Psychiatry. 1986; 31(6):575-80.
5. Koelch M, Prestel A, Singer H, Keller F, et al: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ermany: Prevalence, Indications, and Psychopathological Patterns.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 2009; 19(6):765-70.
6. Schirm E, Tobi H, de Jong-van den Berg LT: Risk factors for unlicensed and off-label drug use in children outside the hospital. Pediatrics 2003; 111:291-5.
7. Meltzer LJ, Mindell JA, Owens JA, Byars KC. Use of sleep medications in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Pediatrics 2007; 119:1047-55.
8. Stojanovski SD, Rasu RS, Balkrishnan R, Nahata MC. Trends in medication prescribing for pediatric sleep difficulties in US outpatient settings. Sleep 2007; 30:1013-17.
8. 簡婉郁:住院兒童與青少年接受安眠鎮靜藥物處方型態分析。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