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痛風是古文明病,最早西元前2640年,埃及人的身上已經發現有痛風引至大拇趾關節病變。痛風患者,疼痛是標,尿酸高是本,中醫重視整體機能平衡,採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痛風在中醫藥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本文探討中醫痛風的歷史演變淺述,及辨證分期分型簡略論治。痛風依證型分類出常用治療方劑,及整理常用單方在降尿酸的藥理研究。
關鍵字: 痛風、嘌呤、中醫藥、gout、purine、Chinese medicine
壹、前言
痛風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起尿酸鈉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軟骨、滑囊液、肌腱或軟組織中的一種發炎性疾病。流行病學報告顯示自從1980年代開始,全世界痛風的盛行率與發生率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2012年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推估,痛風的盛行率約為1.2%,痛風病人的平均年齡約為49.5 ± 14.8歲,85%為男性。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六倍,女性在停經後的痛風發生率則略為增加1。
貳、緒論
一、定義
痛風是嘌呤 (purine) 代謝異常,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特異質性疾病。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症、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2。
二、高尿酸的診斷依據
尿酸是嘌呤在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體內嘌呤在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不良,就會形成尿酸過高。生理化學上的診斷定義,是指血中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大於7.0毫克1。
參、中醫痛風史的發展論述
根據文獻記載,痛風的論述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屬於痺證範疇。病機描述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明確將具有關節腫痛變形的疾病謂之歷節。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唐宋時期的醫家根據痛風的症狀特徵而將其稱之為「白虎歷節」。如《外台秘要》記載「其病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痛不歇,痛如虎之嚙,故名同白虎之病也」。強調痛風的特點為白天痛輕或不痛,入夜痛甚,劇痛徹骨如虎咬。痛風一詞最早見於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痛風名「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金元時期朱丹溪《格致餘論》中正式確立痛風之病名,並對其病因病機及症狀特點做了明確闡述。明清時期對痛風症狀描述與現代多類似,如王肯堂《證治準繩》對膝關節腫大者稱為鶴膝風,手指關節腫大者稱為鼓槌風。張景岳在《景岳全書‧腳氣》提到:「腳氣致病.....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燭」。這說明了痛風性關節炎拖延日久出現的骨質破壞2-4。
肆、 中醫痛風的病因機制與中醫辨證分期
元代‧朱丹溪《格致餘論》:「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認為痛風的病因為血熱當風遇濕受寒,濕濁凝滯,痹阻經脈,臨床表現為夜間作痛。這在病因症狀上都與現代痛風極為相似。明代《萬病回春》明確指出痛風的病因:「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火烤,酒肉熱物蒸臟腑,所以痛風、惡廱者最多」。中醫學認為,患者素有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運失健,助濕生痰,痰濕流注身體而肥胖。長期的無症狀狀態更導致患者忽視本病而久失治,痰濕淤毒積聚日深,突然暴飲暴食,大量飲酒,可使毒邪在短時間內驟增,氣血運行受阻,流注關節,導致關節炎急性發作,這與尿酸鹽生成過多或排泄減少,長期聚積體內,在局部沉積是一致的3,5,痛風發病因素和高尿酸造成原因與臨床分期整理 (圖一)1-3,中醫學辯證分析 (表一)6。
圖一 痛風發病因素與高尿酸造成原因及病程分期1-3
表一 中醫痛風辨證分析6
伍、中醫痛風治療
一、中藥治療史
漢代張仲景在治療上分風濕歷節與寒濕歷節。如「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又「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創立了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治療歷節病關節腫痛的方劑。元代朱丹溪提出「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療原則。留下很多治療痛風的方劑如臂痛方、四妙散、上中下通用痛風丸。清代林佩琴根據風寒濕邪、濕熱毒邪、風濕、疲血等致病因素的不同,創立了十生丹、敗毒散、大憲活湯和趁痛散等方2-4。
二、方劑的選擇應用
治療痛風依中醫辨證症型治療選擇適合方劑,流程如 (圖二~圖三)6-9。
圖二 急性痛風治療選方6-9
圖三 慢性痛風治療選方6-9
三、單方治痛風
在西藥上,急性痛風治療是以抗炎鎮痛藥為主以緩解急性症狀,慢性痛風治療是降低尿酸藥為主,減緩過多的尿酸在關節及組織中沉積。從治療痛風藥理機轉與原理中,中藥單方在治療上也有不少研究。可與複方一起搭配運用。常用有效的單方整理 (表二)5,8-14。
表二 痛風常用單方5,8-14
陸、結論
飲食控制是預防痛風、防止其再次復發及藥物治療的最佳幫手,因此痛風病人必須限制其攝取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和動物內臟。多吃蔬果鹼性食物及大量喝水。慢性間歇期的痛風病人還可選擇中藥膳,幫助健脾強身、補腎益氣如薏仁山藥粥、茯苓百合粥等。中藥治療痛風,不僅可降低西藥引起胃腸不良反應,還可由內而外改善體質促進循環,對於降尿酸及保護腎功能都有幫助。
參考資料:
1.蔡嘉哲、余光輝、梁統華、林孝義、陳俊宏等: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第二版。台北: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2013:6-9。
2. 徐大基:痛風治療與中醫調養,初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12:3,18。
3. 張羽:基於數據挖掘的馮興華教授辨治痛風臨床經驗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3:7-11,15,30-32。
4. 朱小鳳:中醫藥治療痛風概述 。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3:3-5。
5. 樊蕾:化痰逐瘀法治療慢性痛風的臨床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49,51-54。
6. 林昌松、王笑丹:試談痛風的分期分型辨證治療。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11;31:461-62。
7. 許濟群:方劑學。台北。知音出版社,2012:142,231,267,276,286,291。
8. 孫益、賈萬貴、李象鈞等:基於資料採礦技術的中醫藥治療痛風臨床用藥分析研究。中國中醫急症2014;23:59。
9. 王偉: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中醫內治療規律性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1;22-26。
10. 張有新:威靈仙的功效與藥理毒理研究。包頭醫學2012;36:197。
11. 王毅興、段君毅等:中醫藥治療高尿酸血症的實驗研究進展。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4:82-83。
12. 于書儀、王晶、張沙莎:機體尿酸抑制及排泄的中醫藥研究進展。海南醫學學報2012;18:1335-6。
13. 于娟、王曉梅:薏苡仁和茯苓提取物對黃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30。
14. 黃兆勝:中藥學,初版。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6:102,134,242,254,257,265,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