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Vol. 31 No.3
Sep. 30 2015
中華民國一○四年九月三十日出版

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藥物治療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藥劑科藥師 鄭金松

摘要

痛風是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起尿酸鈉鹽結晶沉積。有痛風病史的患者都曾有高尿酸血症,但大多數高尿酸血症的人沒有任何症狀終生不發病。痛風患者的自然病程及臨床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一、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三、不發作間歇期,四、慢性痛風石關節炎。在急性痛風發作的治療目的是迅速而安全地終止疼痛和行動不便,愈早給予消炎止痛藥物,則止痛效果愈好,並可減少疼痛的總天數及用藥量。於不發作間歇期和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的患者,首要的是生活型態調整及藥物治療及預防急性痛風發作。

關鍵字:痛風、高尿酸血症、gout、hyperuricemia

壹、痛風與高尿酸血症

痛風在古代被視為和酒肉有密切關係,被稱為「帝王病」。隨著社會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準改善,優裕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使痛風有增加及普遍化的趨勢1

痛風的成因為尿酸鹽沉積於血液和組織中,其中以關節處為主,造成關節發炎。高尿酸血症是導致痛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血中尿酸濃度越高,時間越久,發生痛風的機會越大2

2012年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所作的推估,痛風的盛行率約為1.2%3;就痛風的發生率而言,男性大約是每千人3.09人年,女性則大約是每千人0.53人年,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六倍。

高尿酸血症是造成痛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當血中尿酸濃度 < 7.0 mg/dL,痛風盛行率約為0.1%;當血中尿酸濃度7.0-8.9 mg/dL,痛風盛行率約增加至 0.5%;當血中尿酸濃度 9.0 mg/dL,痛風盛行率升至4.9%4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血中尿酸值 > 7.0 mg/dL 即為高尿酸血症。體內嘌呤經過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經腎臟而將尿酸隨尿液排出體外。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為尿酸生成過多 (約佔10-15%) 和尿酸排泄不足 (約佔85-90%)5

貳、痛風病程分期與診斷

一、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未曾有關節炎發作者,稱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此階段並沒有特殊症狀,因此不需要藥物治療。但尿酸值愈高者愈容易發生痛風,但大多數患者 (90%) 則可能終生無症狀2

二、急性痛風期

關節急性發炎,造成行動不便。首次發作都是在較遠的關節,受侵犯的地方依照發生頻率及順序是大趾、腳背、腳踝、腳跟、膝、腕、手指和肘2

三、間歇期

兩次急性痛風關節炎中間的無症狀不痛期間,此時稱為不發作間歇期。兩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約62%在一年內復發,約78%在兩年內復發,也可能十幾年後再復發,但一半以上患者發作的頻率會隨時間越久而增加,間歇的期間越來越短6

四、慢性痛風期

急性發作後若未接受治療,症狀有可能於一至兩星期後自行復原,但會反覆發作,最後造成全身各關節或耳朵處痛風石 (tophi) 的形成而影響日常生活2

痛風確診是在急性發作時抽取關節液,在顯微鏡下發現有被嗜中性白血球吞噬的針狀尿酸鈉鹽結晶,它於偏光顯微鏡下呈現負雙折光。目前大多採用197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制訂的急性痛風診斷分類標準7

參、藥物治療

一、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治療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不需要使用降尿酸藥品治療,但必須找出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如可能的疾病、毒物作用、或藥物副作用,尤其是病人潛在相關的代謝症候群,然後調整生活型態或予以治療。除血液尿酸濃度高以外,包括肥胖、體重增加、喝酒、高血壓、藥物、腎功能不全、或有痛風的家族史也是發生痛風的高危險群8,9。藥品如阿斯匹靈、酒精、利尿劑、抗結核藥、環孢靈、化學治療藥品等會導致血中尿酸增加而造成痛風。

二、急性痛風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急性痛風關節炎若沒有使用藥物治療,急性疼痛通常會在1-2週內自行改善。但越早使用消炎止痛藥品治療,可以迅速緩解疼痛以減少藥物治療劑量與時間。治療急性痛風關節炎時,主要的藥品有三種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秋水仙素 (colchicine)、類固醇 (corticosteroid)1

(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口服或注射 NSAIDs 在治療急性痛風為第一線藥品。NSAIDs 在24小時內使用,疼痛症狀可以明顯地緩解。對 NSAIDs 過敏者、高血壓,心臟衰竭,嚴重腎功能不全,消化性潰瘍,及口服抗凝血劑等患者應小心使用。NSAIDs 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伴隨出血或穿孔、週邊水腫、頭痛、頭暈、凝血功能不全、或皮疹藥物過敏等1

(二)秋水仙素 (colchicine)

在痛風症狀發作後的24小時內儘快服用,大多數的病人在數小時後可獲得緩解。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腹瀉等。目前有幾個低劑量療法被證實有效;例如美國 FDA 已核准在痛風發作24小時內給予1.2 mg colchicine,一小時後再給予0.6 mg colchicine,第一天總量不超過1.8 mg colchicine;使用低劑量療法可以達到緩解症狀又可降低副作用發生。在使用降尿酸藥品治療的前3-6個月合併使用低劑量口服 colchicine 可預防急性痛風復發10;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及老年人 colchicine 的使用需調整劑量。Colchicine 與 P-glycoprotein 抑制劑或 CYP3A4抑制劑合併使用時,會增加副作用1

(三)類固醇 (corticosteroid)

若病人不能使用 NSAIDs 和 colchicine 時,可改用類固醇來做為急性短期治療。若只有1-2個大關節發作,可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以緩解關節發作。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前先抽取出關節液可減輕疼痛及腫脹。口服 prednisolone 通常的劑量可從每日總量30-60 mg 開始,分次使用,症狀緩解即開始減低劑量。無法口服藥物的病人有需要時可使用靜脈注射類固醇1

三、 不發作間歇期及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的治療

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治療是以降尿酸藥物為主。使用降尿酸藥物的前3-6個月,可合併每日口服小劑量 colchicine 以預防急性發作。在使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前,需先評估其高尿酸產生之原因,如果高尿酸血症是藥物所引起的,則考慮是否要停用藥物或以其它藥物替代2

降尿酸藥物中分為兩類,一類為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為抑制尿酸合成藥物;另一類則為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

(一)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1.Allopurinol:

是一種尿酸合成抑制劑,它會抑制 xanthine oxidase,而抑制嘌呤轉化為尿酸,降低血液及尿液中的尿酸濃度,用於預防痛風、腎結石、及化療藥物導致的高尿酸血症。常見副作用紅疹過敏、腸胃不適等。Allopurinol 半衰期為1-3小時,但主要代謝產物 oxypurinol 半衰期則長達17-40小時,故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使用劑量需隨著腎功能來調整。Allopurinol 為尿酸製造過多者之合理用藥,因同時對排泄過低及製造過多皆有效,故為降尿酸藥品首選藥。Allopurinol 有相當好的耐受性且副作用的發生率低,但是 allopurinol 過敏症候群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AHS) 之嚴重度可從輕微之紅疹進展至嚴重藥物過敏,包括皮膚及黏膜的壞死、Steven-Johnson syndrome、毒性表皮溶解症、肝壞死、腎功能不良等。對於腎功能正常的病人,allopurinol 的常用劑量為每日50–300 mg,最大劑量為每日800 mg。在藥物交互作用方面:allopurinol 與 ampicillin、thiazide 類利尿劑、ACEI 合併使用,可能為產生過敏症候群之危險因子;在服用抗凝血劑 warfarin 者應注意出血;合併使用 azathioprine、mercaptopurine 時需調降劑量1

2.Febuxostat:

是一種 xanthine oxidase 抑制劑,為非嘌呤化學結構,因此不影響嘌呤與嘧啶的代謝。Febuxostat 主要由肝臟代謝,因此輕度至中度的腎功能受損者無須調整劑量。起始劑量為每日40 mg,兩週後可增加至80 mg以達治療目標。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少數肝功能指數異常,頭痛,或關節痛1

(二)促尿酸排泄藥物

Benzbromarone、probenecid、及 sulfinpyrazone 屬於促尿酸排泄藥品。其藥理機轉是藉由抑制尿酸在近曲小管的再吸收,使血中尿酸濃度下降;所以此類藥品對尿酸之製造無影響,而僅是增加其排除,因此不適用於下列病人,如尿酸生成過多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腎功能不良患者此類藥物會失去效用,應避免使用;另外有尿酸成分尿路結石者為使用禁忌,因易增加尿路結石及尿酸腎病變危險。促進尿酸排泄藥物通常要從小劑量開始,且補充水分,以預防尿路尿酸結石的副作用1

1.Benzbromarone:

口服劑量為一天一次,常用的劑量為每日25-50 mg,最大劑量為每日100 mg,於 CCr < 20 mL/min 時,因療效差故應避免使用。Benzbromarone 在國外有少數猛爆性肝炎案例報告,在開始給藥六個月內,應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在使用期間如有肝臟不良反應之症狀如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發生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檢查2

2.Probenecid:

起始劑量為250 mg,一天兩次,可增加劑量到一天500-2000 mg。副作用為腸胃不適、食慾下降、皮膚出疹,尿路尿酸結石等。由於 probenecid 在腎小管抑制許多弱有機酸的排泄,所以與許多藥物有交互作用。例如,抑制 penicillins、cephalosporins、rifampicin 分泌,使得抗生素在血中的濃度增加,延長作用時間1

3.Sulfinpyrazone:

起始劑量為50 mg,一天2次,可增加劑量至一天100-400 mg。副作用為腸胃不適、皮膚出疹,尿路尿酸結石等。Sulfinpyrazone 可能抑制 sulfonylurea 類降血糖藥物的代謝而造成低血糖;可能抑制血小板,在服用抗凝血劑 warfarin 者應注意出血現象1

肆、結語

痛風只要正確的處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與控制。痛風的預防,首要的是生活型態的調整及使用降尿酸藥物,維持血液中尿酸值 6 mg/dL。生活型態調整與飲食控制是治療高尿酸的第一步,同時需要找出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一併治療。飲食控制方面應避免大量食用高嘌呤類食物以減少尿酸的形成。酒精代謝後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引起痛風,故應儘量避免喝酒,啤酒尤應避免。使用降尿酸藥物期間應監測病人相關不良反應之發生,並注意藥物交互作用。並非所有高尿酸的患者都需要使用降尿酸藥物,如果需要服用降尿酸藥物的患者,應長期服用,不要自行增減藥量,只靠食物控制通常無法達到治療的目標,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可使痛風石消失及減少痛風發作。

 

 

Pharmacotherapy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Chin-Sung Che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ipei Hospital,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bstract

Gout is characterized biochemically by extracellular fluid urate saturation. All patients with gout have hyperuricemia at some point in their disease. However, most hyperuricemic individuals never experience a clinical event resulting from urate crystal deposition. The four classic stages i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rogressive gout are: (1)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2)Acute gouty arthritis, (3)Intercritical (or interval) gout, (4)Chronic recurrent and tophaceous gout. The goal of therapy in an acute gout attack is prompt and safe termination of pain and disability. Symptoms improve more quickly with administration of any of a broad array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e approach to prevention of acute attacks during this interval or chronic stage includes both lifestyle chang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參考資料:

1.Ernst ME, Clark EC: Gout and Hyoeruricemia.In: DiPiro JT, Talbert RL, Yee GY, eds. Pharmacotherapy, 8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1:1621-32.

2. 蔡嘉哲: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治療指引。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2013;5.

3. Chen JH, Yeh WT, Chuang SY., et al: Gender-specific risk factors for incident gou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lin Rheumatol 2012; 31: 239-45.

4. Campion, E.W., Glynn R.J., and DeLabry L.O.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Risks and consequence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Am J Med 1987; 82:421-6.

5. Wyngaarden JB, Kelley W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1976.

6. Gutman AB: Gout and gouty arthritis.In: Beeson PB, McDermott W , eds. Textbook of Medicine.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58:595.

7. Wallace SL, Robinson H, Masi AT, et al: 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 Arthritis Rheum 1977; 20: 895-900.

8. Lin, K.C., H.Y. Lin, and P. Chou.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ic acid level and other risk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out among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c men in a prospective study. J Rheumatol 2000; 27: 1501-5.

9. Choi HK, Atkinson K, Karlson EW, et al: Obesity, weight change, hypertension, diureticuse, and risk of gout in men: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742-8.

10. Borstad GC, Bryant LR, Abel MP, et al: Colchicine for prophylaxis of acute flares when initiating allopurinol for chronic gouty arthritis. J Rheumatol 2004; 31: 2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