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Vol. 32 No.1
Mar. 31 2016
中華民國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中藥在血脂異常方面的臨床應用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 蔡佳真、郭姮均

摘要

血脂異常或高血脂雖然無明顯的症狀,但卻和心血管、腎臟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息息相關,目前西醫降血脂藥以 statin 類為主,然在開始使用或增加劑量時,經常導致肝檢驗異常或肌肉痠痛無力症狀以至於無法再度使用。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高脂血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中醫調脂方藥眾多,且副作用小,在治療高血脂上具有其優勢和特色,並且讓高脂血患者除了西藥治療外,在中醫臨床治療上也能提供一項有效的選擇。

關鍵字:血脂異常、中醫、辨證論治

壹、前言

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磷酯脂為體內主要脂質成份,並與蛋白質形成乳糜微粒、極低密度 (VLDL)、低密度 (LDL) 與高密度 (HDL) 脂蛋白等脂蛋白複合物於體內運行。其中 HDL 可將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保護心臟,減低心臟病的發生率,故又稱為「好膽固醇」;相反地,LDL 因與心臟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故又稱為「壞膽固醇」。當體內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極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等任一異常事件發生時,便稱為血脂異常或高血脂症 (表一)1。血脂異常可能會造成心血管、腎臟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代謝性疾病,若能及早控制血脂異常,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在西藥治療高血脂的藥物主要以 statin 類為主,而 statin 類降血脂藥主要藉由抑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 (HMG-CoA) reductase 可降低30-58%之 LDL,但常在開始使用或增加劑量時導致肝檢驗異常或肌肉痠痛無力症狀導致無法再度使用。為能長期控制 LDL 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對於 statin 不耐受症候群的病人可考慮使用非 statin 類之藥品進行輔助或取代治療2。並隨著中醫藥實證的發展與相關研究陸續被發表,中醫於高血脂症治療的角色逐一被確立。

 

表一 中華民國血脂異常分類1

 

貳、中醫病機

中醫雖無高血脂的病名,但早在靈樞 衛生失常論”曾道:人有脂,有膏,有肉”。辭源說,膏是脂也,凝者曰脂、釋者曰膏。明朝張景岳指出:津液和合為膏,以填補於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3

血脂猶如營血精液,為人體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質,輸佈全身,灌注血脈,溫煦肌膚,濡養臟腑百骸,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一旦臟腑功能失調,水津停而成飲,凝聚成痰,精化為濁,痰濁水濕內聚,便可能出現血脂升高3

血脂異常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肝脾腎不足為本,痰濁血瘀為標。若先天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過食肥厚味,損傷脾胃以及肝腎虧損引起脾之消穀運化功能失調,導致痰瘀內生,皆可能導致血脂異常的發生4

參、中醫病因與辯證論治

傳統醫學認為高脂血證屬本虛標實,氣虛為本,而痰濁、瘀血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治療上可藉由活血化瘀,祛痰化濁,滋養肝腎,補氣益元等,從而達到臟腑功能協調,痰瘀祛除的目的。依文獻記載依其病因進行辨證分型,大致可歸類為4

一、痰濁阻遏型

主因飲食過度油膩導致脾胃損傷所引起的水濕代謝不良。常用方藥劑為二陳湯,取其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作用。

二、肝腎陰虛型

主因肝氣鬱結,致肝膽疏泄條達之功能失常,水穀輸布失司造成痰濕內阻。常用方藥劑為杞菊地黃丸,取其滋腎養肝,明目的作用。

三、脾腎陽虛型

中年以後脾、腎氣逐漸減弱,而脾胃代謝減緩,痰濁自然產生,而腎具有水液排泄的功能,若排除不良進一步會產生痰濁的表現。常用方藥劑為附子理中湯,具有溫陽祛寒、益氣健脾的作用。

四、氣滯血瘀型

由於長時間缺乏運動,血液流速減緩,導致血管損傷形成血瘀。常用方藥劑為血府逐瘀湯,取其活血祛瘀,疏肝解鬱的作用。

肆、常見中藥單方

中醫降脂作用以降低血中膽固醇居多,其功效多屬於消食導滯、活血化瘀、補氣益元與祛痰化濁。根據中藥現代藥理研究,結合辯證分類,再輔以有效成分,約可將降血脂單味中藥分為以下幾類5:一、消導瀉下藥如山楂、何首烏、決明子、大黃等因含有三類與蒽類化合物,可改善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脂肪過度吸收的情形。二、補益藥如枸杞子、黃耆與人參等因含多醣體,可補益元氣並改善肝氣鬱結、脾腎氣虛的症狀。三、祛痰濕、血瘀藥如澤瀉、茵陳、丹參、荷葉、三七、葛根、川芎、紅花、紅趜等因含類黃酮、酚類與皂苷類,具祛痰化濕與活血化瘀之功效。

伍、台灣降血脂方劑使用型態

由於健保給付與中醫藥歷史的源遠流長,國內廣為接受以中藥做為現代醫療外的另一輔助治療。根據 Chu 等人針對國內一百萬人於2003-2009年間一年內超過兩次門診就醫且被診斷為高血脂的病人進行分析,有高達83%的病人曾接受過中藥治療,最常被開立的方劑依序為血府逐瘀湯 (16.1%)、加味逍遙散 (11.9%)、防風通聖散 (9.6%) 與大柴胡湯 (5.7%)(表二)。而山楂、丹參為最常與血府逐瘀湯共同處方的單味中藥 (表三)6,7。以下將對常被開立之方劑做進一步的說明。

 

表二 2003-2009年台灣百萬人中藥方劑處方型態分布 (30784高血脂門診處方)6,7

 

表三 2003-2009年台灣百萬人中藥方劑處方型態分布 (30784高血脂門診處方)6,7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方中的理氣藥可能藉由抑制脂質的吸收或合成,加快脂質的排泄而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 LDL,而方中活血藥可能增加脂質體外排泄與血液轉送使得肝脂質降低,故調節脂質代謝可與理氣藥達到協同作用4。傳統醫學常用於治療胸中血瘀,經年胸痛、頭痛、或呃逆不止、或心悸失眠,為活血化瘀之專方。由於血脂異常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而使血流不暢,使得重要器官如心臟與腦部發生嚴重缺血,進而導致嚴重殘疾,嚴重者甚至死亡。而血府逐瘀湯可藉由調解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促進血液循環,成為治療血脂異常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第一要方8

加味逍遙散出自《證治準繩》,依據現代研究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作用,並對內分泌、胃腸道、心臟更甚至於血液動力學皆有影響。傳統醫學常用於治療肝鬱血虛發熱、月經不調、怔忡不寧,為調和肝脾之名方。而高血脂早期主要是氣機失暢,肝疏泄功能常先受到影響,而肝臟疏泄調暢氣機的功能是保持血行通暢的重要環節。此外國內加味逍遙散常被開立於緩解熱潮紅與失眠以及情緒不穩等停經症候群,停經後婦女常以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作為表現,推估此為加味逍遙散於國內高血脂症選擇作為第二方劑的理由之一6,8

防風通聖散出自《醫方集解》,可能藉由抑制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而顯著降低小鼠血清膽固醇,同時可抑制兔體外血栓形成,常被用來協助減重並可改善葡萄糖耐受失常的疾病,同時可減少脂肪肝與粥樣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故對高血脂症患者預防血栓性疾病可能有效6,8

大柴胡湯源於《金匱要略》,方中柴胡與枳實可治療氣鬱,血鬱選用了大黃與芍藥、痰鬱則選用枳實與半夏,食鬱選用了山楂與枳實,濕熱鬱則選用大黃與黃芩,依全方組合藉由調和氣血的病理變化,符合高血脂症的致病機轉。主要以調氣為先,痰熱濕血食同調為目的,具有轉輸氣機、理氣活血之功效6,8

陸、中西藥併用

受惠於目前中藥於脂質吸收與膽固醇生合成路徑研究的了解,藉由結合不同作用機轉的藥品,除可達到協同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時可降低 statin 不耐受的情形,例如當黃連中的小蘗鹼與 simvastatin 併用時,可以減少 simvastatin 使用劑量而達到治療之功效,然而當丹參或人參與 warfarin 併用時,可能為增加出血的風險,生脈飲與丹參葛根製劑也應避免與抗凝血劑使用9

柒、結論

總括來說,在臨床門診中醫應用於高血脂症的治療常用的單方及複方中藥,主要的作用機轉不外乎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解鬱、消食、化痰、瀉下清腑、滲濕利水及清熱藥為主,比較符合高脂血症用藥原則及效用。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高脂血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中醫調脂方藥眾多,且副作用小,在治療高血脂上具有其優勢和特色,並且讓高脂血患者除西藥治療外,在中醫臨床治療上也能提供一項有效的選擇。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http://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447&Type=002&kind=Sub

2. Mancini GB, Baker S, Bergeron J, Fitchett D, et al: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tin adverse effects and intolerance: proceedings of a Canadian Working Group Consensus Conference. Can J Cardiol 2011;27(5):635-62.

3. 林淑貞:從中醫觀點探討高脂血症。傳統醫學雜誌2007;第18卷第1期:11-19。

4. 吳源龍、陳明哲、陳志等:中醫門診高脂血症患者用藥頻率與形態分析。中醫藥研究論叢2012;Vol.15 NO.2:7-35。

5. Weidong Xie, Yunan Zhao, Lijun Du: Emerging approa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J Ethnopharmacol, 2012; 140(2):345-67.

6. Shih-Meng Chu , Wei-TaiShih, Yao-HsuYang , et 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 J Ethnopharmacol, 2015.

7.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基準方劑http://www.mohw.gov.tw/CHT/DOCMAP/DM1.aspx?f_list_no=758&fod_list_no=3918

8. 吳源龍、彭文煌、林安邦:加味血府逐瘀湯對高脂血症患者之臨床療效評估。J Chin Med 9 1998;(1):1-9。

9. Sham TT, Chan CO, Wang YH, et al: A review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d formulae with hypolipidemic effect.Biomed Res Int.Epub 2014 Jul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