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Vol. 32 No.2
Jun. 30 2016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談補氣劑及其遣方用藥之構思


大新兄弟藥局藥師 趙孝憲、趙正睿

摘要

「證」分虛實,其以邪實表現為主者是為實證,以正虛表現為主者是為虛證。所以,虛證是指五臟功能衰退,氣血津液虧損所形成的一類病證。虛證大致可分為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四型;各型可再依臟腑的不同、而有較為具體的證型分類。就氣虛證而言,有肝氣虛證、心氣虛證、脾氣虛證、肺氣虛證、腎氣虛證之不同;此外,又有氣虛而致表衛不固者是為表虛證。補氣劑就是運用益氣、補氣、固氣的藥物,以治療氣虛證者。因為脾為萬物之母,氣血生化之源,是故補氣劑以補脾氣為主,脾氣健運、餘臟受惠。四君子湯與玉屏風散,一治臟腑氣虛證,一治衛氣虛證,補氣劑之精要盡在其中,若能善加應用、則氣虛一證當可迎刃而解。

關鍵字:補氣劑、氣虛證、表虛證、四君子湯、玉屏風散

壹、前言

傳統醫學認為「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樣要素,於臨證論治時總要把「證」先分虛實;「實」指邪氣過盛,「虛」指正氣不足,其以邪實表現為主者是為實證,以正虛表現為主者是為虛證。所以,虛證是指五臟功能衰退,氣血津液虧損所形成的一類病證。正氣所以不足其原因不外:一是體內正氣素虛 (例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已屆暮年或攝生不慎、或過用攻伐),另一是因病而致虛。因此,虛證的表現以「虛弱」症狀為主,例如: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不振,疲倦無力,心慌氣短,畏寒肢冷或五心煩熱,易出汗,大便稀,小便失禁,舌上少苔,脈虛弱無力等是。

虛證大致可分為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四型;各型可再依臟腑的不同、而有較為具體的證型分類。就氣虛證而言,有肝氣虛證、心氣虛證、脾氣虛證、肺氣虛證、腎氣虛證之不同;此外,又有氣虛而致表衛不固者是為表虛證。補氣劑就是運用益氣、補氣、固氣的藥物,以治療氣虛證者1。因為脾為萬物之母,氣血生化之源,是故補氣劑以補脾氣為主,脾氣健運、餘臟受惠,則肺氣虛證、脾氣虛證、心氣虛證就容易駕馭。

貳、方劑舉隅

一、氣虛證與四君子湯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脾則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而肺主一身之氣,《素問》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因此,「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所以一般所說的氣虛證多指脾肺之氣虛衰而言。五臟六腑均可有氣虛證,而其治療原則往往以補益脾肺為主2

本證的主要症狀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無力,食少、便溏,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脈細緩或細軟等。

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無力,舌質淡乃脾氣虛也。胃虛不納,脾虛不能運化水穀,故食少便溏。少氣懶言,聲音低微是肺氣虛。脾肺俱虛,無力鼓動血脈,脈見細緩或細軟。衡之諸症,皆因氣虛不能溫養,氣虛不能推動所致,治宜補氣健脾,方用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之組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份1

【方義】:(一)人參:大補元氣為君。(二)白朮:燥濕、健脾益氣為臣。(三)茯苓:補氣、滲濕;與白朮同用可助脾之運化。(四)甘草:益氣和胃;與茯苓共為佐使。

「衰者補之,損者益之」氣虛者法當補氣。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運脾胃,則穀氣充、而生化不絕;脾惡濕,茯苓可滲濕健脾,故可進飲食,袪勞倦。本方人參、白朮、茯苓同用,有補有燥有瀉,以補脾氣、燥脾濕、寓補於瀉,故補而不滯、補不留邪,是治療各種氣虛病證的基本方。

肺主一身之氣,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不行,所以脾胃氣虛亦常伴有肺氣不足的表現2。本方依五行相生、「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培土生金」脾肺兼補,《名醫方論》吳鞠通說:「四君子湯為補氣而設,按肺主氣,補氣必補肺,然不從肺着想,而從脾胃着想者何也?虛則補其母也,補土生金,即所以補氣也2。」因此,後世於治療其他臟腑的氣虛證時,常把四君子湯奉之為圭臬。

氣虛證與陽虛證都有氣虛的症狀,於遣方用藥時只要稍加留意則不難區別。陽虛證必有「虛寒內生」而出現畏寒、四肢不溫等寒象,有謂「陽虛則外寒」也。而氣虛證以虛為主、並無明顯的虛寒症狀,《醫方考》吳崑說:「夫面色萎白,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象細軟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3。」治法方面,《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有云:「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耆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4。」

【遣方用藥之構思】:氣虛證由於氣虛而不得溫養,氣虛也不得推動,因此,治療原則當以補氣為主,是故在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方向來構思:(一)配伍補氣藥-證見面色萎白,四肢無力,神疲倦怠……此皆氣無法充分發揮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營養、氣化等功能所致,故治當補益正氣。(二)配伍健脾藥-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用補氣藥僅是治標,唯有再配伍健脾藥、才可助氣血生化源源不絕,是治本也。(三)配伍滲濕通降藥-補氣藥容易壅滯氣機,配伍滲濕藥除可以制約補氣藥之濁膩之外,亦有利於胃氣受納下行。

【注意】:補氣藥物性多滯膩,故劑量一般宜輕。

二、表虛證與玉屏風散

行於脈外、而充於腠理的氣稱為衛氣。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有溫養臟腑、肌肉、皮毛;有調節腠理開合、控制汗液排泄等作用。《靈樞‧本臟》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5。」表虛證又稱衛氣虛證,是指人體衛外之氣虛弱,腠理不密,外不能護衛皮膚以禦邪,內不能固護陰津,以致易感風邪或時時汗出的病證。清‧吳昆說:「自汗者,無因而自汗也……衛氣一虧,則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汗泄矣6。」《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稱之為「自汗出」;此類汗出既不因勞累,也不因天熱或穿衣過暖,更不因服用發散的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者也7。本證主要特徵除自汗出之外,尚有汗出惡風,面色少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脈細弱等。

由於衛氣虧虛、不能控制毛竅的開合,所以汗液自出。汗出則在表的陽氣不能溫養肌表致惡風覺冷。由於氣虛表弱所以易感風寒。肺氣不足,不能充養人體,則面色少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治宜益氣固表,方用玉屏風散。

【王屏風散之組成】《丹溪心法》:(一)黃耆10克、(二)白朮20克、(三)防風10克3

【方義】:(一)黃耆:補氣固表、(二)白朮:健脾止汗、(三)防風:疏風解表。

衛氣是由水穀所化生,欲補衛氣當先健脾,故用白朮健脾益氣,白朮又能袪濕,令水濕下行,則自汗可止。衛虛不固,外邪每易犯及,柯琴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方中黃耆益氣固表,配伍防風,有補有散,能固表而不留邪,能袪邪而不傷正,就如《古今名方論》柯琴所云:「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裏,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8。」

【隨證加減】:黃耆、白朮、防風三藥之間,其君臣主從關係、可因治療目標之側重而隨證加減,「……若治自汗當重用白朮,若治易感風邪當重用黃耆……。」若重用黃耆,更佐以少量防風,則其目的在於扶正;反之,若重用防風、又配伍少量黃耆,則以袪邪扶正為主。黃耆與防風之間的關係,就如趙羽皇所說:「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至於流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至於耗散……8。」

【類方比較】: 本方與桂枝湯均可治自汗,但玉屏風散以固表止汗為主,用治衛虛不固之自汗;而桂枝湯則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以治外感風寒、營衛不和所致之自汗。是故,外感風寒之自汗責之邪實,而衛虛不固者則責之表虛,所以補散各異6。惡風一症亦然,惟本證的惡風、是由衛氣虛見風則惡,與外感邪實之惡風不同。

自汗因於表虛、當固表以止汗,而表虛則由衛氣虛損所致,需要益氣扶正才能達到實衛固表之目的。所以,組方中以使用益氣固表藥物為主,而不使用止汗之品。

【遣方用藥之構思】:衛氣虛而不能固守是導致本證的主要原因。其治療原則當以補氣益衛為主,是故在遣方用藥的技巧方面,可依下列方向來構思:(一)選用補益衛氣藥-本方主治氣虛表弱,自汗不止,易感風邪者,究其主因,乃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表也。因此,選用補益衛氣藥為第一要務。(二)配伍健脾藥--衛氣由水穀所化生,欲補衛氣當先健脾,故衛氣虛者當健脾和胃。

【注意】:(一)本方只適用於表氣虛而致的自汗,若外邪尚盛者,不可輕用。(二)陰虛內熱所致的夜寐出汗,則非本方所宜。

參、結論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營養、氣化等作用,所以虛證的表現皆以「虛弱」為主。補氣劑以補脾氣為主,用治氣虛證。脾氣健運則餘臟受惠,因此,補脾氣為治療氣虛證的基本原則。四君子湯與玉屏風散,一治臟腑氣虛證,一治衛氣虛證,補氣劑之精要盡在其中,若能善加應用、則氣虛一證當可迎刃而解。

有云:「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意即邪勢極盛時可出現類似虛證之表現,因此,使用補氣劑時須留意,俾免陷於「真實假虛」之迷思1。又補氣劑多滋膩之品,故於遣方構思之際,應記住「虛不受補」之古訓,減輕其劑量,以免徒增脾胃之負擔,更宜輔以和胃理氣之品為上。

 

參考資料:

1.張毅、楊再華:君臣佐使話方劑。台北,龍泉出版社,1998:288,289。

2. 李慶業:臨床常用方藥應用鑑別 方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23,226。

3. 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21。

4. 姚乃禮、朱建貴、高榮林: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

5. 李其忠: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3。

6. 孫世發:常用方劑100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1,112。

7. 姚乃禮、朱建貴、高榮林:中醫證狀鑑別診斷學 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9。

8. 李飛、柴瑞霽、樊巧玲:方劑的配伍方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