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Vol. 32 No.2
Jun. 30 2016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帶狀疱疹之中醫藥療法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邱珊珊、張思平、林佩蓉、沈馨仙

摘要

帶狀疱疹是以紅斑和水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發疹性皮膚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痛,屬中醫“纏腰火丹”、“蜘蛛瘡”、“蛇串瘡”等範疇,主要由肝膽火盛、脾虛濕蘊或風火濕熱毒邪蘊阻於肌膚所致,故臨床上常以清肝瀉熱、健脾祛濕、祛風活血散瘀為主要治療原則。

關鍵字:帶狀疱疹、纏腰火丹、蜘蛛瘡、脾虛濕蘊

壹、前言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此病毒多感染於幼童或青少年,感染後即得到水痘 (chicken pox),大約幾個禮拜多能自行癒合1,但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背根、頭顱神經節中,並於患者免疫力下降時 (如:癌、感染、外傷、自體免疫疾病及老人等),病毒會再度活躍起來2,讓原本潛伏於神經節的病毒轉移到皮膚表面,引發炎症反應及神經的侵犯,即為帶狀疱疹。

西醫治療上常採用抗病毒藥、類固醇、或消炎止痛藥等。然臨床實驗顯示抗病毒藥需在水疱出現72小時內給予治療,方有顯著效果,類固醇併用於發病第一和第二週,則皮膚病灶痊癒較好。消炎止痛藥主要是減緩病人疼痛不適感1,2,但部分的病人療效差,易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疱疹後神經痛。目前中醫治療上有內服、外敷、針灸等,能有效縮短療程及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產生。

貳、臨床症狀及診斷

疲倦、頭痛、畏光是帶狀疱疹的前驅症狀,這些症狀出現於疱疹病發前數天到數週之間,皮膚異常感覺和劇烈疼痛是常有的徵兆,接著會產生紅腫之突狀皮疹。隨後在12-24小時內出現疱疹,會沿著神經蔓延1,多發生於腰部及頭頸部,腰部多病發於肋間神經,而頭頸部則多病發於顳頰部的三叉神經,再經3-5天後疱疹開始進入化膿、潰瘍和結痂階段,一般在2-4週內痊癒。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如牽連神經分布區常有異常感覺,癢,疼痛,有群集小水疱,並伴有神經痛特徵2。帶狀疱疹之實驗室診斷可用病毒培養法,以採集病人的水疱檢體去培養出病毒,但此法不易採集水疱液體且較費時,也可採用免疫螢光法,此法比病毒培養的敏度高,且能夠區分是單純性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或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1

參、中醫治療

一、病名溯源

帶狀疱疹是病毒感染所致之一種常見急性疱疹性皮膚病,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性水疱,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佈,常見於胸腹、腰背及顏面部,局部皮膚有灼熱感,伴有神經痛。本病最早見於隋《諸病源候論》”僧帶瘡者纏腰生,狀如僧帶,因此為名。”,其後醫書多有記載,但病名各異,如明《瘍科準繩》云:”繞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稱為“火帶瘡”、“纏腰火丹。”;明《外科啟玄》言:”蜘蛛瘡,此瘡生於皮膚間,與水窠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攢,亦能蔭開。”,則稱之為“蜘蛛瘡”;清《醫宗金鑑.外科心法》中“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乾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濕者色黃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乾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若腰肋生之,係肝火妄動。其間小疱,用線針穿破,外用柏葉散敷之,若不速治,纏腰已遍,毒氣入臍,令人膨脹,悶嘔者逆。”,則謂之為“蛇串瘡”3

二、病因病機

(一)病因

本病多由正虛體弱、七情內傷、五臟化火、勞累過度、複感毒邪所致,或由毒邪內蘊等因素導致肝經火盛、濕熱內鬱、氣滯血瘀之證而成4

(二)病機

1. 肝經鬱熱:

情志內傷,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熱溢於肌表4,流竄經絡,再感風火邪毒,使氣血鬱閉,則見紅斑、丘疱疹、癢痛等症5

2. 脾虛濕蘊:

脾失健運而生濕,脾浸蘊結而化熱,濕熱外發肌膚,再感濕熱邪毒,使肺的宣發、肅降、治節功能紊亂,致水液循經絡閉聚於肌表,則見水疱累累如珠5

3. 氣滯血瘀:

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蘊,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以致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斷,病程遷延5

三、臨床辨證論治

(一)肝經鬱熱型

1. 主要症狀:

皮疹多見於頭面、胸脅部,皮疹色紅、灼熱刺痛,水疱集中成片或成串,常伴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夜臥不安,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症4

2. 治療原則:

清瀉肝火、利濕涼血。

3. 常用方劑:

龍膽瀉肝湯加減。發於頭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以疏散風熱;有血皰者,酌加赤芍、紫草、槐花、牡丹皮以涼血活血;疼痛劇烈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三棱、莪朮等5;便秘明顯者,可加虎杖、大黃改善之6

4. 注意事項:

宜食清熱解毒之品,如:苦瓜、西瓜等;睡眠要充足,重症患者宜臥床休息;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服用緩瀉劑或溫水沖蜂蜜飲服。中藥湯劑宜涼服7

(二)脾虛濕蘊型

1. 主要症狀:

皮疹多見於腹部、大腿部,皮疹淡紅,疱液混濁,潰破滲出,或有糜爛,但局部疼痛略輕或不明顯5;常伴體倦乏力,口多不渴,腹脹便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滑數4

2. 治療原則:

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3. 常用方劑:

除濕胃苓湯加減:水疱大而多者,加車前草、土茯苓以加強利水祛濕作用;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以引藥下行;腹脹者加大腹皮、枳殼、木香等6

4. 注意事項:

宜食健脾利濕之品,如冬瓜、扁豆、綠豆湯、薏米粥等;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乾燥、勤換衣褲,防止感染。中藥湯劑宜溫服7

(三)氣滯血瘀型

1. 主要症狀:

多見於老年患者或疾病後期,疱疹基底暗紅,疼痛劇烈,或皮疹消退後仍刺痛不止,伴煩急氣躁易怒,夜寐不寧;舌質紫黯,邊有瘀點、瘀斑,脈弦4

2. 治療原則:

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3. 常用方劑:

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心煩失眠明顯者,加珍珠母、牡蠣、酸棗仁以重鎮養心安神;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降香、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加全蠍、蜈蚣、地龍等藥以搜風通絡止痛6

4. 注意事項:

宜食清解餘毒、行氣通絡之品,如絲瓜湯、陳皮、洋白菜、茴香等;病室應避免直接遇風,防止感受風邪;疼痛劇烈者,可採取針灸或適量給予止痛劑緩解疼痛7

四、外治療法

(一)外敷

用藥多採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及涼血消腫之類,如七葉一枝花、地錦草、五倍子、鮮馬齒莧、大黃、青黛等8

(二)針灸

對帶狀疱疹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尤適用於帶狀疱疹後期或後遺神經痛患者。取穴一般按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經取穴,同時沿皮疹邊界圍刺,進針不宜過深5,常用穴位有內關、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8

肆、結論

帶狀疱疹是由於水痘—帶狀疱疹感染引起的,平時隱藏於神經細胞內,於免疫力低下時大量繁殖引起感染症狀。傳統的西醫治療以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為主,部分藥物難以到達病灶而發揮作用;而中藥內服可發揮清熱解毒、疏肝調氣及化瘀止痛之效果,外治則可疏通經絡、透達腠理、調和氣血,進而縮短疾病療程,減少或預防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之發生,使療效更加顯著。

 

 

 

參考資料:

1.盧盈辰、林佩姿、戴慶玲:帶狀疱疹及疱疹後神經痛之治療。臺灣臨床藥學雜誌2014:20(1):43-50。

2. 李燕鳴:帶狀疱疹的診治與預防。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20094:(2):91-101。

3. 杜翠翠、周寶豐:中醫辨症治療帶狀疱疹52例療效觀察。中國療養醫學2011:23(5):421-422。

4. 陳平、塔拉、崔秀梅:帶狀皰疹的中醫辨證治療。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8(21):2568-2569。

5. 焦海芳、康雄:中西醫綜合治療帶狀疱診療效觀察。陝西中醫2014:35(4):429-430。

6. 杜長明、江磊磊、梅曉雲:帶狀泡疹中醫治療進展。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1:19(1):95-96。

7. 唐志菊:帶狀疱疹的中醫辨証施護。中醫臨床研究2011:3(8):93。

8. 吳春為、曹明璐:帶狀疱疹的中醫傳統外治法。中國臨床醫生2011:39(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