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蒂文強生氏症候群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 和毒性表皮溶解症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 TEN),大部份是由藥物引起,患者被確診後應立即入院治療與評估,轉至加護病房或燒燙傷中心,目前對於 TEN 並未找出完整且預後良好的治療模式,治療共識為先停止可能的致病藥物、給予適當的支持療法與減緩疾病進展,並預防日後的引起的併發症。除盡早停用致病藥物外,應注意相似化學結構的致病藥物間也可能存在的交叉反應。根據目前有限的研究,對於 TEN 臨床預後的治療可能有助益為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plasmapheresis;其他如類固醇、cyclosporine 因療效爭議較大,臨床應小心使用,謹慎評估利弊;thalidomide、TNF-α inhibitor 與 cyclophosphamide 於臨床上未被證明有效,不建議使用。
關鍵字: 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環孢靈、cyclosporine、靜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壹、前言
SJS 和 TEN,大部份是由藥物引起,兩者皆有發燒,大範圍表皮脫落壞死等症狀。SJS 症狀比 TEN 較不嚴重,影響範圍較小,小於10%體表面積,TEN 影響範圍大於30%體表面積1,患者被診斷為 SJS 或 TEN 必須立即入院治療與評估,轉至加護病房或燒燙傷中心,目前對於 TEN 並未找出完整且預後良好的治療模式,多數藥物治療方式爭議性大,本文探討臨床治療供臨床治療人員參考。
貳、引起表皮溶解症原因1
一、病因
造成造成 TEN 的原因很多,大約80%的是由藥物反應所引起的,而藥物只佔引起 SJS 原因約50%。若懷疑為此藥物造成應立即停藥,避免再次接觸引起 TEN 的藥物。目前有許多藥品被認為可能引起 TEN (表一)2,台灣統計,以抗生素 (如磺胺類藥物)、抗癲癇藥物 (如 carbamazepine)、NSAIDs 與 allopurinol 較為常見。
表一 常見引起毒性表皮溶解症的藥物2
除再次使用致病藥物可能會引起至更嚴重的 TEN 發作之外,相似化學結構的致病藥物間也可能存在交叉反應 (cross reaction)。但磺胺類藥物可分為磺胺類抗生素與磺胺類非抗生素兩類。磺胺類抗生素的結構式含有雙側鏈 (side chain)。磺胺類非抗生素藥物無此側鏈,此雙側鏈正是磺胺類藥物間產生交叉反應的關鍵原因,其中一個側鏈的代謝產物可能參與了引起 SJS 與 TEN 的免疫反應。磺胺類非抗生素藥物未必會因交叉反應而引起同樣的副作用3。
曾有 cephalosporin 類抗生素引起 TEN 案例的患者,之後使用同樣具有 β-lactam ring 的 carbapenem 類抗生素後,因交叉反應而造成 TEN 再度發作,因而推測 β-lactam ring 是導致 TEN 之關鍵結構。因此若曾經因為 β-lactam ring 類抗生素藥物引起 TEN 的患者,應該避免使用具有 β-lactam ring 結構的抗生素4。
Carbamazepine、phenytoin 與 phenobarbital 在結構式上都同屬芳香族的抗癲癇藥物 (aromatic anticonvulsants)。研究顯示,此三種藥品之間具有交叉反應,如果病人曾因其中一種藥物而引起 TEN 時,應避免使用另外兩種藥品,改選擇 Benzodiazepine 類或非芳香族的抗癲癇藥物 (non-aromatic anticonvulsants) 如:valproic acid、lamotrigine3。
二、基因影響
近來許多研究對 TEN 患者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人類白血球抗原亞型 B12 (HLA-B12) 與 TEN 呈現高度相關。台灣地區的研究報告顯示帶有 HLA-B*1502基因者使用 carbamazepine 發生 SJS/TEN 的風險較未帶此基因者至少高出193倍5。衛生署公告警示帶有此基因者使用 carbamazepine 的危險性,健保局於2010年新增給付項目「HLA-B 1502基因檢測」,於符合使用 carbamazepine 適應症病人,於首次用藥前,准予一次 HLA-B*1502基因檢測給付。美國 FDA 亦建議,亞裔病人在使用之前先做基因檢測。HLA-B* 5801與 allopurinol 引起的嚴重皮膚不良反應 (SJS/TEN) 有關6,但健保目前沒有給付 HLA-B*5801基因檢測,且因其專一性僅有85%,未列於常規性的篩檢,建議曾因此藥物引起的 TEN 病人,其一等親內皆屬高危險群,應該避免使用相同藥物7。若已長期使用 allopurinol 且未發生不良反應的病人不建議基因篩檢。無論是否帶有 HLA-B*5801基因,發生 SJS/TEN 的危險性在服用 Allopurinol 後幾個月最高,但基因篩檢並不能取代適當的臨床安全監視及病人處置。
參、治療
目前對於 TEN 尚未有明確的治療方式,建議所有發生 TEN 患者視為內科重症處患者處理,轉至加護病房或燒燙傷中心治療。目前治療共識是先停止可能的致病藥物、給予適當的支持療法與減緩疾病進展,並預防日後引起的併發症 (表二)1,2,7。臨床醫師認為 TEN 治療的預後與 SCORTEN 評分 (表三) 有關,分數越高死亡率越高2。
表二 毒性表皮溶解症的併發症1,2,7
表三 SCORTEN 評分與死亡率2
一、停止致病藥物
立即停止任何可能的致病藥物,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越早停用預後較好,尤其患者在未出現皮膚及黏膜產生水泡及潰爛停用,可以降低30%死亡率/天;但是致病藥物半衰期較長的病人,停藥後死亡率仍然高於致病藥物半衰期較短的病人;除了立刻停用致病藥物之外,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必須禁用與致病藥物可能有交叉反應的藥物8。
二、支持療法
TEN 病人的重症治療方向與燒燙傷的病人類似,病人必須被置於溫暖而濕度適宜的環境、注意傷口照顧、輸液和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體溫、疼痛控制和感染等問題。
但需注意原常用於燒燙傷病人局部皮膚照護的 silver sulfadiazine 類抗生素藥膏,若患者懷疑致病藥物為磺胺類抗生素時應避免使用,建議改用0.5% silver nitrate 或0.05% chlorhexidine 製劑代替9。
三、輔助療法
對於 TEN 並未發展完整且預後良好的治療準則,缺乏大規模的研究證實確實有效,僅能根據目前已知 TEN 的致病機轉進行臨床治療,期望能減緩 TEN 的疾病進展。
(一)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全身性的類固醇用於治療 TEN 仍然具有高度的爭議性,高劑量的全身性類固醇具有強力抗發炎與免疫抑制之作用,部份學者認為疾病初期 (發病24-48小時內) 儘早使用中高劑量的類固醇 (每日使用 prednisone 1-2 mg/kg,療程3-5天) 會有較佳的治療效果10。但仍然有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使用類固醇並無臨床益處,無法阻止病況惡化,且使用超過2天以上,可能提高感染率,無法減少 TEN 病人的死亡率11。因此不建議使用類固醇做為 TEN 病人的常規治療方式。若是女性患者,可使用中強度類固醇與抗黴菌的局部製劑,預防陰道粘黏增生與陰道腺病的併發症。
(二)環孢靈 (Cyclosporine)
環孢靈為強力的免疫抑制劑,僅有少數的病例報告的研究指出,曾於 TEN 急性期使用 cyclosporine,對 TEN 存活率可能有幫助11,12。但因案例數少,且長期使用可能產生較嚴重副作用,因此研究者未能確定 cyclosporine 是否為治療 TEN 的最佳選擇。
(三) 靜脈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
曾有多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使用1 g/kg/day 的 IVIG 於發病後24-48小時治療3天,可提高患者存活率13。另有一研究指出單獨使用 IVIG 比 IVIG 與類固醇合併療法的死亡率較高10。此外,在老年人與腎功能異常的病人,應審慎評估使用高劑量的 IVIG 之腎衰竭風險。對於 IVIG 的使用的治療劑量與時間目前尚無定論,須要有更大型與嚴格的前瞻性研究證明 IVIG 於 TEN 治療是否有真正的益處。
(四)血漿分離術 (Plasmapheresis)
理論上 TEN 病人血漿中的存在致病藥物與其代謝物、抗體、補體與免疫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若可利用血漿分離術去除,應可抑制 TEN 的病程進展與惡化。部份報告也指出血漿分離術於 TEN 的急性期具有臨床的治療效果14。另有文獻指出 IVIG 合併 plasmapheresis 可以降低 TEN 病人的死亡率15。
(五)其他
使用沙利竇邁 (thalidomide) 治療 TEN 的實驗組,製造出更多 TNF-α,其死亡率高於對照組,弊大於利,不建議使用2。其他如 Anti-TNF-α抗體 (infliximab) 治療 TEN,可能抑制免疫系統,與再活化潛伏之結核感染,也有可能會增加罹患惡性腫瘤的風險,療效與副作用需要再被進一步評估2。Cyclophosphamide 免疫抑制劑,具有肝腎副作用,且達療效時間長,不適合用於 TEN 類之急性疾病2。
肆、結語
根據目前有限的研究,對於 TEN 並未找出完整且預後良好的治療模式,可能有效的治療為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與 plasmapheresis,但需視臨床情況而定;其他如類固醇、cyclosporine 因爭議較大,臨床應小心使用,謹慎評估利弊;沙利竇邁 (thalidomide)、TNF-α inhibitor 與 cyclophosphamide 於臨床上未被證明有效或弊大於利,不建議使用。
The Ttreatment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Wen-Jin Tung1,2, Shih-Pan Yang1, Su-Yu Chien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1
Division of Pharmacy, Yuanlin Christian Hospital2
Abstract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are severe muco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most commonly triggered by medications. Wh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TEN should be immediately admitted to treatment and assessment, transferr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r burn center, the current TEN did not find a treatment guideline , the consensus is to stop the possible pathogenic drugs, appropriate supportive therapy and slow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prevent future com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early discontinuation of pathogenic drugs,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ross-reaction between similar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causative drug. We suggest not using thalidomide, TNF-α inhibitor and cyclophosphamide for TEN, and th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plasmapheresis may be possible benefit for the TEN. The use of systemic and cyclosporine in patients with TEN remain controversial.
參考資料:
1. Creamer D, Walsh SA, Dziewulski P, et al: U.K.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adults 2016. Br J Dermatol. 2016 Jun;174(6):1194-227.
2. 黃立言、劉秉一、鄭幼文,等:不只是皮膚疾病:以內科醫師觀點談毒性表皮溶解症,內科學誌2010;21:12-25.
3. Pereira FA, Mudgil AV, Rosmarin DM.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J Am Acad Dermatol 2007; 56: 181-200.
4. Paquet P, Jacob E, Damas P, Pierard GE. Recurrent fataldrug-induce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Lyell's syndrome)after putative beta-lactam cross-reactivity : case report andscrutiny if antibiotic imputability. Crit Care Med 2002; 30:2580-3.
5. Hung SI, Chung WH, Jee SH,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carbamazepine-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Pharmacogenet Genomics 2006; 16: 297-306.
6. Hung SI, Chung WH, Liou LB, et al: HLA-B*5801 allele a genetic marker for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llopurino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4134-9.
7. Pereira FA, Mudgil AV, Rosmarin DM.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J Am Acad Dermatol 2007; 56: 181-200.
8. Garcia-Doval I, LeCleach L, Bocquet H, et 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n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does early withdrawal of causative drugs decrease the risk of death? Arch Dermatol 2000; 136:323.
9. Dunn K, Edwards-Jones V. The role of Acticoat with nanocrystalline silver in the management of burns. Burns 2004; 30 Suppl 1:S1
10. Schneck J, Fagot JP, Sekula P, et al: Effects of treatments on the mortality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prospective EuroSCAR Study. J Am Acad Dermatol 2008; 58:33.
11. Sekula P, Dunant A, Mockenhaupt M, et al: Comprehensive survival analysis of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J Invest Dermatol 2013; 133:1197.
12. Valeyrie-Allanore L, Wolkenstein P, Brochard L, et al: Open trial of ciclosporin treatment for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Br J Dermatol 2010; 163:847.
13. Prins C, Kerdel FA, Padilla RS, et al: Treatment of toxicepidermal necrolysis with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8 consecutivecases. Arch Dermatol 2003; 139: 26-32.
14. Egan CA, Grant WJ, Morris SE, et al: Plasmapheresis as an adjunct treatment in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J Am Acad Dermatol 1999; 40:458.
15. Lissia M, Figus A, Rubino C.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and plasmapheresis combine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preliminary report. Br J Plast Surg 2005; 58: 504-10.
通訊作者:童玟津/通訊地址:彰化縣員林市莒光路456號
服務單位:員林基督教醫院藥劑課藥師/聯絡電話:(O) 04-8381456 ext 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