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慢性發炎的疾病,以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西醫療法以藥物治療為主,著重於症狀緩解及改善病程,但礙於藥物副作用及考量經濟負擔等因素,常導致病人未積極接受治療,而使得病症反覆發作1。本文以「治病必求於本」之中醫觀點,探討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及常用治療方劑,經由中藥方劑輔佐西醫療法,並透過近代臨床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有效提升臨床療效外,亦能達到標本兼顧之目標,以改善病人整體的生活品質。
關鍵字: 類風濕性關節炎、痹證、中醫、辨證論治
壹、前言
根據臺灣主要醫學中心風濕科門診之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tis) 占所有疼痛患者中人數最多 (RA,24.2%)2。此疾病好發於各年齡層,病人族群主要介於50至70歲,特別是65歲以上的婦女發病率高達5%3。若未積極治療,罹病者其平均壽命會減少5-10年4。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上,西醫方面著重於快速緩解症狀及減輕病人的疼痛程度,通常是針對症狀著手治療,因此較難達成整體性的改善。對中醫而言,若能在疾病尚未惡化前,藉由完整的治療理論基礎,輔以調整體質著手,便可達到標本兼顧之功效。
貳、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
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原因不明確,研究發現最有可能是因感染原 (如 mycoplasma、cytomegalovirus) 入侵體內所引發的發炎反應,在慢性發炎的情況下會侵襲身體多處關節,侵犯程度從輕度到重度均有可能,引起關節疼痛、腫脹、破壞且漸漸地失去正常的活動功能4。
臨床表徵有全身倦怠無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與輕微發燒,當組織發炎越嚴重時,病情也會隨之加劇。若侵犯至其它器官,例如眼睛、皮膚、心臟甚至肺臟等,進而引發鞏膜炎、皮下結節、心內膜炎、肋膜炎等併發症,將會增加死亡的風險4。
參、西醫診療方式
一、診斷準則
依美國風濕病學會與歐洲風濕病聯盟於2010年所制定的新分類準則,診斷依據包含四項指標:(一)病人的關節腫脹及疼痛數目。(二)類風濕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抗瓜氨酸蛋白抗體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 ACPA) 的血清檢驗。(三)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紅血球沉降速度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的發炎指數。(四)症狀持續期間的分級5。
另外,參照《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尚可依X光診斷將本病之進程分為四期:I 期關節正常或關節面骨質疏鬆。II期關節面骨質疏鬆,偶有關節面囊性破壞或骨質侵蝕破壞。III 期明顯關節面或骨質侵蝕破壞,關節間隙狹窄、畸形、關節半脫位等變化。IV 期除 II、III 期病變外,並有纖維性或骨性強直6。臨床診斷時,主要藉由前述之項目,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惡化程度。
二、治療方式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常見藥物包括:corticosteroid、non-steroid anti-inflammation drugs (NSAIDs)、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如 methotrexate、sulfasalazine)、生物製劑 (如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terleukin-1 inhibitors) 等。治療過程中首要目標為減輕局部關節發炎與疼痛感,並維持關節有效的運作,且預防其進一步惡化,以改善生活品質4。
上述藥物常伴隨不同程度之副作用發生,例如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NSAIDs 易產生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methotrexate 易引發口腔炎或肝毒性等副作用;接受生物製劑時,病人如有感染發生,須立刻停藥,避免更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4。故當病人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時,治療過程中都必須定期追蹤,監測其相關檢驗數值,以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
肆、中醫病因病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以關節腫脹、壓痛及僵硬為主要的臨床表現,與中醫對於痹證的論述相符。痹證是指人體正氣虧虛者,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合而為痹;痹者日久不癒,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痰濁瘀血阻痹經絡,而出現肌肉、筋骨、關節腫脹、疼痛、麻木、變形、灼熱,甚或活動障礙等。由此可知,本病可歸屬於中醫學「痹證」的範疇7,8。
依此論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可進一步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含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氣血失調導致衛外不固,又受外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內外相因,不易及時祛散,當邪注經絡,則氣血痹阻肌肉、關節疼痛,一旦日久化熱,將形成痰濕瘀阻,因此痹阻不通為本病之主要病機8。
綜合上述,可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發病是漸進性的過程,依據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因此,治療本病應根據不同臨床證型來進行辨證論治,採用標本兼顧之原則,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
伍、辨證論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因於外感風、寒、濕、熱而引起痰、濕、瘀等證。《素問.骨空論》指出:「風者,百病之始也」,說明風邪是六淫之邪中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其他邪氣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或風寒濕三邪相合而致病9。
隨著本病的病程演進,施治原則可概略分為兩階段,早期出現風、寒、濕、熱等證,可分別採取袪風、散寒、除濕、清熱的治法;若未積極治療,後期將會產生痰、瘀等證,損及臟腑、耗傷氣血。在治療上,除了袪邪之外,結合化痰祛瘀、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才能標本兼顧,提高療效7。
綜合上述辨證理論,主要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阻絡、氣血虛弱等證型,分別詳述如下。
一、風寒濕痹
此證型為風寒濕邪乘虛留注經絡關節,風邪偏勝者,風性善行而數變,故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勝者,得熱痛減,遇寒痛劇,關節屈伸不利;濕邪偏勝者,其性黏滯重濁,關節麻木疼痛7。根據陸佳等人之研究,此證的X光診斷分期屬 II 期,其骨質受損的程度較輕微6。
治療原則為袪風通絡、散寒除濕,常見方劑為蠲痹湯。蠲痹湯出典於《醫學心悟》,具有袪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活血之功效。風邪偏勝者,可另加防風、白芷祛風通絡;寒邪偏勝者,加附子、川烏、肉桂溫經散寒;濕邪偏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除濕止痛7。
依據近代研究顯示,蠲痹湯合併 Indomethacin 療法,相較於使用 Indomethacin 及 Methotrexate 併用治療時,前者更能有效改善風寒濕痹型的關節腫脹、疼痛數目及緩解關節的僵硬時間10。
二、風濕熱痹
本證與上述的風寒濕痹同為X光分期的II期6。但兩者證型相較下,熱痹發病較急。風濕熱邪留注經絡關節,氣血瘀滯不通,關節疼痛較劇烈,灼熱紅腫,喜冷惡熱,病人易口渴,煩悶不安7。
治療原則為清熱通絡、袪風除濕,常見方劑為白虎桂枝湯。白虎桂枝湯出典於《金匱要略》,具有疏風清熱、通絡除濕之功效11。
根據相關研究之結果,使用白虎桂枝湯合併 Methotrexate,其療效優於 Leflunomide 併用 Methotrexate 之治療,能明顯地改善關節腫脹及壓痛的臨床表現,並降低 ESR、CRP 發炎指數,緩解濕熱痹阻的症狀11。
三、痰瘀阻絡
痹證日久不癒,反覆發作,致使痰瘀痹阻的證型出現,臨床症見病程較長,關節腫大、疼痛反覆、皮下結節、強直畸形、屈伸不利且行動不便7。本證型的X光診斷屬關節病變較嚴重之第 III 期6。
治療原則為搜風通絡、化痰袪瘀、活血止痛,常見方劑為身痛逐瘀湯7。身痛逐瘀湯出典於《醫林改錯》,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袪風除濕之功效12。
依李軍等人之論述,病人關節腫大、僵硬、畸形之症狀,可以透過血液動力學的指標,觀察其病程的變化。由實驗結果得知:身痛逐瘀湯能明顯降低 ESR 之數值,並改善關節僵硬、腫痛等臨床症狀。證實身痛逐瘀湯對痰瘀阻絡之證型,有相當之療效13。
四、氣血虛弱
本證與上述的痰瘀阻絡同屬X光分期的Ⅲ期6。此證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後期階段。因本病日久不癒,除出現痰瘀阻絡外,將伴隨氣血虧虛之表現,故見關節疼痛反覆發作,腰背冷痛,肢體倦怠,屈伸不利或麻木,產生活動受限7。
治療原則為祛風寒濕邪、補益氣血肝腎,常見方劑為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湯出典於《備急千金要方》,具有搜風去濕、袪邪扶正,兼能養氣血、補肝腎,標本兼顧,痹痛則癒12。
依倪忠根等人的臨床研究,將此證型的病人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 (Diclofenac 併用 Methotrexate) 和治療組 (以對照組為基礎另合併獨活寄生湯)。由表一可以看出治療組之總有效率達94.74%(P < 0.05),並於表二得知治療後 RF、ESR、CRP 的數值明顯降低 (P < 0.05),其中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P < 0.05)。由此可知,獨活寄生湯合併西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更能有效降低血液生化檢驗的數值,從而改善病人的關節疼痛、僵硬之症狀14。
表一 兩組療效之比較
表二 兩組 RF、ESR 及 CRP 治療前後比較
陸、結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治療時,多以西醫療法為優先考量,可快速緩解症狀及減輕疼痛。但對部分病人而言,因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其副作用,再加上經濟負擔等因素,而未積極接受治療1。近代許多臨床研究已證實,經由中藥輔助西醫治療,能有效提升本病之臨床療效。從中醫角度出發,若能依據不同證型分證施治,再選用適當的治療方劑,從改善體質著手,可達標本同治之目標。因此,結合中醫作為輔助療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治療提供了一項新選擇。
參考資料:
1. Ming-Cheng Huang,Fu-Tzu Pai,Che-Chen Li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aiwa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5, doi:10.1016/j.jep.2015.10.024
2. Xiu-Cheng Yeh,Kuang-Yun Huang,Shu-Fen Lo,et al: Pain Survey in Rheum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s in Taiwan.Formos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3;27:59-66.
3. Cynthia S. Crowson, Eric L.Matteson, Elena Myasoedova,et al: The Lifetime Risk Of Adult-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 Arthrtis Rheum. 2011,doi:10.1002/art.30155
4. 曾光毅、曾嵩智:類風濕性關節炎。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0; 25(1):24-33.
5. Daniel Aletaha,Tuhina Neogi,Alan J. Silman,et al: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0,doi:10.1002/art.27584
6. 陸佳、陶弘武、李奕星: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生化、X線檢測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系統綜述。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16; 30(1):5-8.
7. 張伯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初版。台北,知音出版社,2002:628-36.
8. 邢巍:略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辨治。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 19:7-8.
9. 印會河、張伯訥:中醫基礎理論,初版。台北,知音出版社,2003:205-6.
10. 李欣:蠲痹湯聯合吲哚美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社區醫學雜誌2016;14(17):66-7.
11. 肖智:白虎桂枝湯加味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2例臨床觀察。中醫藥導報,2010;16(9):38-9.
12.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初版。台北,知音出版社,2006:401-4,528-31.
13. 李軍、劉強、頡旺軍:身痛逐瘀湯加味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液流變學與微循環的影響。中醫藥學報2010; 38(3): 100-3.
14. 倪忠根、吳水仙、季海峰等:獨活寄生湯加減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及實驗室指標的影響。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1):2798-800.
通訊作者:潘姵辰/通訊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嘉朴路西段6號
服務單位: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聯絡電話:(O) 05-3621000 ext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