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Vol. 34 No.2
Jun. 30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分析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藥劑科藥師 鄭淑文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陳質采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歐美國家的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日趨頻繁,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在急躁易怒行為的使用率。這現象普遍受到重視,但亞洲,乃至於台灣的相關研究文獻及流行病學資料仍付之闕如。是以,本研究採回溯性資料庫研究,為探討2004年至2013年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之處方型態與趨勢,以某一精神專科醫院門診健保申報檔資料庫分析,針對18歲以下人口為研究對象,並以 Cochran-Armitage test 進行趨勢雙尾檢定。結果,於2004至2013年間,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之使用由13.63%增加至15.02%(p < 0.001)。其中,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由8.05%下降至4.97%,降幅率為38.26%(p < 0.001);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由5.84%增加至10.59%,增幅率達81.33%以上 (p < 0.001)。

關鍵字: 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tipsychotic Drugs

壹、前言

過去二十年來,歐美國家的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使用率明顯增加1,2,Zito 等學者指出,美國於1987年到1996年期間,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與青少年個案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各地上升幅度約在1.6倍到5.5倍之間1;另外,小於17歲族群的抗精神病藥物使用量,自1997年的3.2%增加至2000年的5.0%3。學者 Nick et.al 也指出1966年到2001年,美國各地醫療保險資料顯示,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的比率上升約1.5倍到3.0倍;這趨勢主要與第二代 (非典型) 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有關4。而德國,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使用,也自2005年的0.23%增加至2012年的0.32%2。再者,Maršanić 等人分析克羅埃西亞境內,18歲以下患者有1.3%曾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平均使用年齡為13.87歲 (SD:2.90),以男性青少年族群使用率較高,且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比例 (80.1%) 遠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19.9%) 高,且有高達 52.9%為仿單標示外使用 (off-label use)5。Kalverdijk 在1997到2005年間,研究荷蘭北部及西部地區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情形,發現盛行率自1997年每千人3.0上升至2005年的6.8,且盛行率在10至14歲年齡層組最高 (11.2/千人),特別是男性 (17.4/千人),其盛行率的提高亦主要歸因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6。因此,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使用,其臨床適應症與使用的安全性成為廣泛被關注的重要議題。

台灣也在1990年以後,陸續引進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療有很大的影響。目前仿單上,只有 aripiprazole 被核可使用於青少年 (13至17歲) 的思覺失調症、兒童 (10至17歲) 的雙極性疾患之躁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兒童 (6至17歲) 的自閉性疾患伴隨之急躁易怒。

事實上,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實驗與研究,多集中在成人療效與安全性方面,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指引仍明顯不足,而亞太區相關的流行病學資料也不足。因此,本研究以門診資料庫為實證資料來源進行分析,以了解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處方樣態,並利用本土的資料與國外的資料作比較,來了解不同地區間的差異。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回溯性 (retrospective) 研究,以某一精神專科醫院門診健保申報檔資料庫分析,以18歲以下人口為研究對象,並以時間序列 (time series) 分析2004年至2013年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之處方型態與趨勢。

研究所收集的變項為資料庫中樣本的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診斷等資料。多重用藥 (polypharmacy) 定義係指同一張處方箋中,同時處方兩種或兩種以上之抗精神病藥物;劑量過高 (high dose) 定義係指平均日劑量超過 WHO 所定義之標準日劑量 (defined daily dose,DDD)。

各項資料是以 SPSS 20.0及 SAS 9.3版統計套裝軟體來進行分析。先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 χ2-test、Cochran-Armitage test 分別對類別變項及趨勢進行雙尾檢定;再針對多重用藥與平均日劑量高於標準日劑量之處方型態與病人特質,以邏輯式迴歸分析預測其高風險相關因子。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納入門診18歲以下全部的病人,共173,209人次的處方進行分析。研究中所有病人平均年齡11.30歲 (SD:3.89);其中,被開立抗精神病藥物處方者佔13.40%,其平均年齡14.78歲 (SD:2.55),比未開立抗精神病藥物者年齡高,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p < 0.001)。就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之病人年齡層方面分析,顯示隨著年齡增長,抗精神病藥物開立呈顯著增加趨勢;男性患者使用率高於女性。就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病人的診斷而言,有近一半病人的診斷為自閉症及思覺失調 (表一)。

 

表一 人口學變項分布

 

於2004至2013年間,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開立,由8.05%下降至4.97%,降幅率為38.26%,達統計上顯著意義;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開立,由5.84%增加至10.59%,增幅率達81.33%,達統計上顯著意義。自2005年以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開立比例,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高 (圖一)。抗精神病藥物開立的品項以第二代藥物 aripiprazole 及 quetiapine 增幅最大,而第一代則以 haloperidol 及 thioridazine 降幅最大。

 

135-03.tif

***p < 0.001 from Cochran-Armitage test for trend

圖一 抗精神病藥物開立趨勢

 

 

在2004至2013年的處方開立趨勢上,18歲以下病人在抗精神病藥物的多重用藥,由1.90%增加至3.61%,增加幅度約為90.00%,達統計上顯著意義;而劑量過高於 2004至2013年間由11.14% 增加至17.80%,增幅約為59.79%,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圖二)。

 

135-04.tif

***p < 0.01,

***p < 0.001 from Cochran-Armitage test for trend

圖二 多重用藥及劑量過高處方趨勢

 

 

比較不同病人特質,其多重用藥及劑量過高之勝算比 (odds ratio),邏輯式迴歸分析顯示,年齡及疾病與多重用藥、劑量過高呈顯著相關。每增加1歲,多重用藥開立風險值增加1.30倍;劑量過高風險值增加1.34倍,而且以女性較高,皆達統計上顯著意義。在診斷方面,若以情感性精神病為參考組,多重用藥及劑量過高皆以思覺失調症風險值最高,分別為 OR = 4.06 (95% CI:3.11-5.29) 及 OR = 2.88 (95% CI:2.54-3.27);在風險值較低部份,多重用藥以智能不足診斷相對較低 (OR = 0.04;95% CI:0.01-0.14),劑量過高以精神官能症診斷相對較低 (OR = 0.03;95% CI:0.02-0.05),皆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表二)。

 

表二 多重用藥及劑量過高處方之邏輯式迴歸分析

 

肆、討論

本研究以某一精神專科醫院2004年至2013門診資料庫,進行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趨勢與相關因子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由2004年的13.63%上升至2013年的15.02%,增加幅度約10%,這個趨勢主要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有關,這與世界各國的趨勢相似1,2。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的趨勢,被認為主要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及歐洲藥品管理局等單位批准 aripiprazole 及 risperidone 使用在智能障礙者及自閉症患者的行為問題障礙適應症7,以及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出現錐體外徑症候群等不良反應明顯減少相關8。這呼應本研究開立抗精神病藥物處方者的診斷分析,以自閉症比例最高、思覺失調症次之。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已成為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疾病常用的藥物,雖此類抗精神病藥物發生錐體外徑症狀副作用的機率遠較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低,但隨之而來的代謝症候群卻又造成另一個新的課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易出現代謝症候群,包括肥胖、葡萄糖不耐症 (glucose intolerance)、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的藥物不良反應。根據 Jerrell 研究美國1998年-2005年某州的醫療補助計畫,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在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的不良事件中,性別為女性者在肥胖/過多的體重增加、第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問題,以及神經/感覺症狀的風險上明顯較高;而對於多種抗精神病藥物以及 haloperidol 處方者,在發展成心血管疾病上有較高的風險9。De Hert 回顧31個隨機雙盲研究的結果顯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對心血管與內分泌有影響,且兒童與青少年亦容易出現泌乳激素上升、體重增加、與相關的代謝問題10

這些副作用雖沒有立即致命的風險,但是卻可能有長遠的影響。有鑑於此,目前對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制訂應有規範及治療指引,並對其可能引起的代謝性疾病施行預防及監控措施,如定期監測代謝功能、用藥衛教、飲食衛教等。

伍、結論

本研究之結果與國外之研究結果大致相符,兒童與青少年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率的上升台灣與歐美各地皆為普遍趨勢,主要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被批准使用在行為障礙適應症影響。雖然如此,仍有不少為仿單標示外使用,實證醫學之支持不足,再加上兒童與青少年族群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之可能產生之副作用等,皆為臨床人員值得關注的焦點。另外,多重品項用藥容易造成藥品交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發生,無論從費用或病人治療安全角度來看,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針對前述議題,仍需更多臨床研究,以期提供兒童與青少年療效與安全兼顧的醫療照顧,提升其身心健康。

 

 

 

 

Analysis of Antipsychotic Drugs Prescription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

Shu-Wen Cheng1, Chih-Tsai Chen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oyuan Psychiatric Cent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1
Department of Child Psychiatry, Taoyuan Psychiatric Cent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2

Abstract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more frequ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specially in the use of 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psychotics for behavioral indication. This phenomenon has generally been taken seriously, but relevant research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in Asia and Taiwan are still scarc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a retrospective database of out-patient health insurance filing files of a psychiatric center to investigate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of antipsychotic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2004 to 2013.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included were patients under 18 years old. Cochran-Armitage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trend analysis. As a result,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 drug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creased from 13.63% to 15.02% between 2004 and 2013 (p < 0.001). Among them,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ntipsychotic use decreased from 8.05% to 4.97%, the rate of decrease was 38.26%(p < 0.001); the use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 by contrast, increased from 5.84% to 10.59%, an increase rate above 81.33%(p < 0.001).

參考資料:

1.Zito JM, Safer DJ, DosReis S, et al: Psychotropic practice patterns for youth: A 10-year perspective.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 157:17-25.

2. Bachmann CJ, Lempp T, Glaeske G, et al: Antipsychotic prescrip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German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company from 2005 to 2012. Deutsches Ärzteblatt International 2014; 111: 25-34.

3. Martin A., Leslie D. Trends in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cos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997-2000.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2003; 157:997-1004.

4. Patel NC, Crismon ML, Hoagwood K, et al: Trends in the use of typical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5; 44:548-56.

5. Maršanić VB, Dodig-Ćurković K, Juretić Z. :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ntipsychotic drugs in Croatia. Nord J Psychiatry 2012; 66: 2-7.

6. Kalverdijk LJ, Tobi H, van den Berg PB. et al: Use of antipsychotic drugs among Dutch youths between 1997 and 2005. Psychiatr Serv 2008; 59: 554-60.

7. Cohen D, Raffin M, Canitano R, et al: Risperidone or aripiprazol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and/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Bayesian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secondary effect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3; 7: 167-75.

8. Menard ML, Thümmler S, Giannitelli M, et al: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antipsychotic-naïv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reated with antipsychotic drugs: a French multicentre naturalistic study protocol (ETAPE). BMJ open 2016 ; 6 : e011020.

9. Jerrell JM, McIntyre RS. Adverse even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reated with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Hum Psychopharmacol 2008; 23: 283-90.

10. De Hert M, Dobbelaere M, Sheridan EM. et al: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adverse effects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s and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Eur Psychiatry 2011; 26: 144-58.

 

通訊作者:鄭淑文/通訊地址:桃園市桃園區龍壽街71號

服務單位: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藥劑科藥師/聯絡電話:(O) 03-3698553 ext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