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同志與健康照護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張德勝
摘要
本文從高齡化社會現象提出長期健康照護對高齡者/老年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帶領讀者看見老年同志在被汙名、歧視與邊緣化的環境下,健康照護體系如何回應同志老年的生、心理需求。論文首先揭開台灣老年同志健康照護的重要性,其次簡要說明同性戀/同志的定義,然後提出面對老年同志,健康照護機構該如何回應此族群的友善服務與教育訓練做法,最後提醒照護老人真正的意義。
關鍵字:高齡化社會、性別教育、老年同志、健康照護、Aging Society、Gender Education、LGBTQ Elders, Health Care
壹、前言
隨著人口高齡化,過去二十年有關同志議題著重在出櫃 (coming out) 經驗、愛滋 (AIDS) 和公民權利 (civil rights),但下一個十年,同志研究重要的議題是高齡化 (aging)1。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之一就是人口急速高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為 WHO) 的定義,一個國家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數的7%稱為高齡化社會 (aging society)、達14%稱為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達20%稱之為超高齡社會 (hyper-aged society)。以歐洲最老的國家德國來說,幾乎每5人就有1人是老人,官方更預估至2060年,幾乎每3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2。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當然也包含老年同志 (包含 LGBTQ elders)。以美國為例,在2000年時,美國的老年同志人口大約是二百萬,到了2030年,老年同志可能會突破六百萬人3。雖然老年同志人口急速增加,但是和老年同志健康與醫療照護等相關的研究或報導,卻相對少之又少3。過去四十多年來,同志相關的研究顯示雖然有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同志,但是大多數的老年同志卻因為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到照護機構的拒絕服務4。這也是為何美國醫學研究院將老年同志歸類為低服務資源的風險人口 (at-risk and under-served population)5。
和國外相比,台灣人口高齡化的速度更快,2011年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已達10.8%,預計2025年將到達20%而邁入超高齡社會6,到2056年時,甚至可能會增加至37.5%,使得台灣迅速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7。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醫療照護問題,漸漸受到矚目,然而一般討論的議題,多是關於資源與財源,甚少關於軟體 (服務理念等),資源雖然重要,如何落實成為醫療照護的服務更是重點,尤其對於容易被忽略的老年同志來說,大多沒有婚姻保障,且又面臨無子女的恐懼,利害關係尤其深刻,倘若醫療照護機構未能顧及他們的需求,老年生活恐怕過得也不樂活8。臺灣在2017年5月24日通過同志婚姻釋憲,2019年5月24日生效,社會大眾除了關心同志結婚的和領養的議題,同時也開始注意到老年同志所面臨的社會支持和長期醫療照護等問題8。本文在此脈絡下,參考國內外文獻,提出健康照護體系如何回應老年同志生、心理的需求,以供相關政府部門、醫療照護單位、學術研究單位,在討論與制定老年同志相關福利政策與醫療照護政策之參考。
貳、同性戀/同志的定義
同性戀 (homosexuality) 一詞最早出現於1869年,是由匈牙利裔奧地利作家,也是「同志權利」宣導者 Kertbeny 於該年首創,意指對相同性別者產生性慾望的人。後來這個字便用來專指某種人的身分,代表對同性戀存在的審視。但是1870年,柏林精神病學家 Westphal 將這種狀態稱為逆性別情感 (contrary sexual feeling),並認為它是一種疾病。在隨後的一個世紀裡,整個精神病學界採用 Kertbeny 所創的學術術語,但卻採取 Westphal 的看法,認為同性戀者遭受著精神病痛,並發明了各式各樣所謂的「治療方法」9。到了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中除名,這表示一夜之間,同性戀不藥而癒,因為他們不再是精神病人。然而即便如此,對同志的汙名仍然存在,多數人還是存有「同性戀者是心理不正常的一群人」的觀念10,擔心甚至懼怕和同性戀有任何關連或是互動,這就是所謂的同性戀恐懼症 (homophobia),簡稱恐同。
為了避免將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窄化在只有性行為方面,所以改用 gay 來表示。但gay並未同時包含女人,於是另外啟用 lesbian,以示對自我命名與身分認同的肯定。後來同性戀的意涵與內容又不斷被擴充,至今廣義上可包含女同性戀 (Lesbian)、男同性戀 (Gay)、雙性戀 (Bisexual)、跨性別 (Transgender) 等四大族群 (縮寫為 LGBT),以及非異性戀主流價值的其他性少數族群,後者尤指酷兒 (Queer),也因此形成所謂 LGBTQ 等五大族群11。
至於在中文方面,普遍被接受以「同志」一詞來表示上述的群體。同志一詞可追溯自1989年香港的第一屆同志電影節,由香港作家林奕華與邁可提出12。而同志一詞在台灣,則起於1991年,林奕華以「同志影展」命名金馬獎國際影展,而後開始在台灣通用流行。目前華人地區多數以同志一詞來代替 LGBTQ 或非異性戀,大致的理由有三:一、同志一詞除了包含性行為外,更包含性別的認同及態度;二、同志一詞,較為廣義,包含 LGBTQ 五大族群;三、同志一詞對廣大群眾而言,較為生活化,且明顯易懂。
過去在同志社群裡的活動大都是年輕世代,而大部分和同志有關的服務、教育、甚至研究,也經常以年輕同志族群為對象,例如青少年同志交友或親人關係、同志出櫃認同、同志婚姻權、領養或撫養權等,老年同志相關的活動、服務和研究都較被疏忽,使得老年同志所受到的關注與支持也相對不足。就性別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角度,每個人的經驗都是重要,也都有所其特殊性,老年同志的生命經驗不同於異性戀老年,也不同於年輕同志,即便是老年同志,也會因為他們的年齡、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出櫃程度、親友支持、性別等不同因素,而有不同的醫療照護需求13。
參、健康照護如何回應老年同志的需求
如何才能提供友善的老年同志健康照護呢?國內外相關文獻大致從四個面向切入,包含政策 (policy)、服務 (service)、教育 (education) 和研究 (research) 等四個面向1,而這四個面向彼此互有關連,限於篇幅關係,以下僅針對照護服務和教育訓練提出簡要說明。
照護服務方面8:就照護服務方面,首要之務就是機構要提供全面性的友善與安全的多元性別/同志照顧環境,包括:一、和老年同志及其親人有關的社群的網站、宣傳手冊、圖片和藝術作品等,都應明確且正面表述,並提供聯絡方式。二、整個照護設施與環境,都要清楚標示反歧視與反性騷擾政策與反應專線。三、所有護理使用相關文件內容,須具備同志語言的敏感度,例如尊重院民對性傾向和跨性別認同的揭露決定權與程度。四、院民社交活動安排,包括對 LGBTQ 文化的重視,例如提供與 LGBTQ 有關的電影、書籍、報紙/雜誌、時事,甚至辦理同志驕傲週或是月的活動等。五、對同志伴侶所選擇的家庭形式與社群來說,應關注與了解其可能的困難與壓力來源,必要時,提供協助與支持系統。六、使用長期護理設施時,定期告知非 LGBTQ 院民及其家人,關於 LGBTQ 院民的政策及程序。七、可參考國外機構,例如洛杉磯同志中心,規劃成立臺灣的彩虹安養中心,專司照顧同志老年人,讓同志老年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一、教育訓練方面8
就教育訓練方面,照護機構要訓練所有提供照護的專業人員,包括醫護人員、藥師、照顧服務員與管理人員,了解與尊重老年同志的需求,包含(一)需告知 LGBTQ 院民、伴侶及家人,關於不同的保護措施的選擇,和屬於 LGBTQ 長期護理的法律權利。(二)對於員工招募及聘雇,需評估他們對於 LGBTQ 文化的了解程度與接受情形。(三)提供所有照護人員 (含臨床醫師、護理師、藥師、照顧服務員與管理人員…等提供長期照護的工作人員) 有關 LGBTQ 生心理需求的課程與培訓。(四)教育和培訓 LGBTQ 老年人及其照顧者,有關法律、公共政策和制度,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相關權利。
肆、結語
除了上述這些做法之外,行文至此,本文要以喀飛身為老年同志14,同時也是長期關心和服務老年同志照護所提出的提醒作為結語,他提到我們都需要再釐清照顧的定義,他認為照顧是根基於我們對老的詮釋:老人不該只被當病人。從長遠地思考,應該多花心思,怎麼讓老年/高齡者可以活得更健康,縮短需要使用長照資源的時間。他進-步強調照顧絕對不是只有維持心跳,穩定生命跡象,而是要讓被照顧者活得有尊嚴有意義、且有樂趣。換句話說,高齡者不應該只是被當成病人,只考慮到解決生理與醫療需求;高齡者的生活習慣、生命特色、個別生命差異,甚至是性慾需求與滿足,也應該被看見,同時被照顧。特別是具有 LGBTQ 身份的老年同志,照顧機構、照護服務提供者,應該透過政策制定、服務協助、教育訓練和學術研究等四個面向,提供同志老年一個性別友善的健康照護環境與服務品質。
LGBTQ Elders and Health Care
Te-Sheng Ch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Human Potentials Developmen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bstract
Facing the aging society,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long-term health care for the LGBTQ elders, and discusses how the health care system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the LGBTQ elders in the stigma, discrimination and marginalized environment. The paper, firstly, unveil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care for the LGBTQ elders in Taiwan. Secondly, it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of homosexuality/LGBTQ. Then it proposes how the health care institute responds to the servic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LGBTQ elders. Finally, it proposes to clarify the true meaning of caring for the elders.
參考資料:
1. Fredriksen-Goldsen, K. I., Kim, H.-J., Emlet, C. A., Muraco, A., Erosheva, E. A., Hoy-Ellis, C. P., Goldsen, J., Petry, H. (2011). The aging and health report: Disparities and resilience amo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older adults. Seattle, WA: Institute for Multigenerational Health.
2. 黃廷偉(2017)。幸福變老!歐洲長照模式跨足國際。取自 https://www.kgifund.com.tw/edm_rwd/20170425.html
3. Fredriksen-Goldsen, K. I., Emlet, C. A., Kim, H., Muraco, A., Erosheva, E. A., Goldsen, J.k & Hoy-Ellis, C. P. (2012).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esbian, gay male, and bisexual (LGB)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key health indicators an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The Gerontologist, 53(4), 664-675.
4. Dentato, M. P., Orwata, J., Spiraa, M., & Walker, B. (2014). Examining cohort differences and resilience among the aging LGB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mong an expansively diverse population.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4, 316-328.
5.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11). The health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6. 蔡百惠(2015)。無子的恐懼,作為同志,老了是怎麼一回事?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1109/593852.htm#ixzz5KG0ztpgQ
7. 王順民、黃明發(2015)。關於長期照顧機構管理約制的若干芻議。取自https://www.npf.org.tw/3/10760
8. 公民新聞(2015)。同志到老不被欺-如何做好同志長照。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295099
9. Gay history. (2009). Retrieved March, 1, 2009, from http://www.jahsonic.com/GayHistory.html
10. Mail, P. D., & W. J. Lear (2006).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health. In M. D. Shankle (Ed.), The handbook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ublic health (pp. 11-32).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11. Katz, E. (2008). Working with LGB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or, 17(6), 56-61.
12.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3. Fredriksen-Goldsen, K. I. (2014). Despite disparities, most LGBT elders are aging well. Aging Today,35(3).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aging.org/blog/despite
14. 喀飛(2019)。從熱線老同工作看照顧議題。婦研縱橫,110,60-65。
通訊作者:張德勝/通訊地址: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
服務單位: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聯絡電話:(O) 03-890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