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毒隱翅蟲皮膚炎
林志翰1、陳詩琪1、鄭詠安1、鮑俊蓓2,3
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
2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組
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摘要
毒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 PD)是一種因接觸毒隱翅蟲屬(Paederus)昆蟲體內共生細菌所產生的隱翅蟲素(pederin)而引起的皮膚疾病。此疾病好發於高溫高濕的夏季,特別是下過雨的午後,臨床表徵為皮膚出現線性(linearis)的紅斑、水泡或膿皰,並伴隨有搔癢、刺痛及灼熱感,最終會結痂並脫落形成色素沉澱的疤痕。治療上可使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及抗生素等藥物,能良好控制疼痛及縮短病程。
期能藉由本文的介紹,讓大眾增加對毒隱翅蟲的認識及知悉正確的防治方法,減少人類與毒隱翅蟲接觸的機會,進而降低毒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
關鍵字: 隱翅蟲、接觸性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dermatitis linearis、rove beetle
壹、前言
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域,雖然島嶼面積不大,但具有許多不同的氣候、地形、地質、環境,造就了如此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島上孕育了無數的動植物,也包括近兩萬種的昆蟲,而本文的主角隱翅蟲,廣義的定義是泛指隱翅蟲總科(Staphylinoidea),而狹義的定義是指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的昆蟲,本文及一般俗稱則是指其下毒隱翅蟲屬(Paederus)中具有毒性的隱翅蟲1。
由於農業耕作、山林開發、棲地與居住地重疊,人類生活亦與昆蟲息息相關,因此,隱翅蟲造成皮膚炎的新聞時所有聞,提起隱翅蟲時,一般民眾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隱翅蟲並非每種皆有毒,有些食肉性的隱翅蟲在農業上有著生物防治的角色,一味地撲殺並非治本之道。本文藉由介紹毒隱翅蟲皮膚炎的成因與治療,以及如何預防,希冀減少大眾對於隱翅蟲的恐懼。
貳、毒隱翅蟲皮膚炎簡介
一、致病機轉
毒隱翅蟲本身其實不具有毒腺體,也不會叮咬或螫刺人類,造成隱翅蟲皮膚炎的主因是皮膚接觸到隱翅蟲素(pederin)。隱翅蟲素(pederin)是由雌性毒隱翅蟲體內的共生細菌所合成的一種具有毒性的醯胺類(amide)化合物2,主要存在於毒隱翅蟲體內的血淋巴液(hemolymph)中,僅需1ng/mL,即能有效抑制DNA及蛋白質合成,阻止細胞有絲分裂並引發細胞凋亡4。在試圖驅離或拍打毒隱翅蟲時造成蟲體破裂,使得皮膚接觸從蟲體內大量釋出的隱翅蟲素,進而發生類似刺激性接觸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的發炎症狀4。
二、流行病學
世界上目前已知毒隱翅蟲屬(Paederus)約有600餘種,與毒隱翅蟲皮膚炎有關的約有30種5,而毒隱翅蟲皮膚炎於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皆有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更是盛行。最早於中國唐代的本草拾遺中即有記載,而依照地區差異分別為不同種毒隱翅蟲所造成(表一)4。
表一 世界常見致病毒隱翅蟲種類4
在台灣,最常造成毒隱翅蟲皮膚炎的種類為青翅蟻形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1826)(圖一)3,身長約7~10mm,因棲地廣泛分布於稻田、濕地、雜草叢及樹林中,且趨光性強烈,喜愛聚集於燈光下飛行,使其成為都市最常見之毒隱翅蟲,也最常與人類接觸1。
圖一 青翅蟻形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1826),圖片已取得拍攝者授權同意使用。
毒隱翅蟲皮膚炎好發於夏季,特別是下過雨的午後,這種濕熱的天氣為毒隱翅蟲的活躍時段,也可能因稻米或作物收成導致棲地受到擾動,使毒隱翅蟲飛出,這兩種原因皆會增加毒隱翅蟲與人類接觸的機會;除此之外,也可能是毒隱翅蟲於夜晚時,受家中燈光吸引所致1。
三、臨床表徵
(一)皮膚病灶
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皮膚上的病灶,因為壓碎毒隱翅蟲時皮膚接觸隱翅蟲素,故常會產生線性(linearis)的紅斑、水泡或膿皰,因此又稱為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其伴隨有強烈的搔癢、刺痛及灼熱感,常發生於接觸隱翅蟲素的24~48小時後5,6。症狀大致可分為紅斑期(erythematous phase )、水泡期(vesicular phase)及鱗狀期(squamous phase)5;而嚴重度依接觸時間多寡及接觸面積大小可區分為三級,輕微症狀者於接觸後24小時內產生輕微紅疹,並於48小時內獲得緩解;中度症狀者會產生顯著紅疹並伴隨搔癢感,且會發展為膿皰,並在7~10天後乾燥結痂,且於脫落後形成色素沉澱的疤痕持續數月4,這與隱翅蟲素破壞黑色素細胞有關7;而嚴重症狀者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能產生發燒、嘔吐、神經痛、關節疼痛等,甚至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5。
發生部位主要在臉、脖子及手臂等較常暴露出的皮膚,若於關節或皮膚皺摺處如手肘、腋窩或大腿內側等,則會產生兩側對稱的病灶(kissing lesion)7,亦會因手指接觸轉移而造成會陰部或是眼部的發炎4。值得一提的是,手指通常會接觸到隱翅蟲素,但卻較少產生病灶,推測與手部有較厚的表皮組織有關7。
(二)眼部病灶
眼部對於隱翅蟲素十分敏感,接觸後會立即產生疼痛感與流淚反應,若是接觸眼眶周邊皮膚則會造成眼周皮膚炎,若接觸到眼睛則可能產生結膜炎、角膜炎甚至是暫時性的視力喪失,此一系列症狀又稱為Nairobi eye5。
在台灣,亦有數名因騎乘機車時,不慎發生眼部與毒隱翅蟲接觸,進而造成角膜上皮受損的案例。又因隱翅蟲素有抑制細胞有絲分裂之作用,使得受損的角膜上皮細胞更難以重新生長,也延緩了角膜炎復原速度8。
參、治療方式
毒隱翅蟲皮膚炎在臨床上主要將其視為刺激性接觸皮膚炎來治療,首先以肥皂和清水將皮膚上殘留的隱翅蟲素清除,再對患部施以濕冷敷5,接著根據不同患部和症狀來做個別化的症狀治療。在適當的治療之下,病灶大約會於數天到數周內康復,取決於其嚴重程度7,而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
一、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在治療毒隱翅蟲皮膚炎上扮演關鍵的角色,與其能抑制組織胺釋放及減少皮膚肥大細胞數量等作用有關。中等到高強度的類固醇藥膏為治療首選,如betamethasone 0.1%,通常治療療程為7~10天7,8。此外,若是搭配親水性敷料(hydrocolloid)或是閉鎖性人工皮(occlusion dressing)使用,能使類固醇滲透皮膚的效果更好5。
全身性類固醇僅在外用類固醇治療無效時才考慮短期使用,如prednisone,建議劑量為0.5至1.0mg/kg/day。雖全身性類固醇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反應,不過其無法立即緩解皮膚搔癢感,使用上須合併抗組織胺使用5。
二、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能有效緩解皮膚搔癢問題,像是一代的抗組織胺promethazine、diphenhydramine,而文獻中提到二代的抗組織胺loratadine、desloratadine,皆對於毒隱翅蟲皮膚炎引起的皮膚搔癢與不適感具有絕佳的效果5。
三、抗生素
一般毒隱翅蟲皮膚炎患者不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僅於預防繼發性感染時給予,但一項在獅子山共和國所做的研究中發現,口服ciprofloxacin合併類固醇及抗組織胺治療,病灶痊癒時間會比僅使用類固醇及抗組織胺組來得快(p<0.001) 9。研究推論,這或許與隱翅蟲素的合成有關9。隱翅蟲素為雌性毒隱翅蟲體內共生細菌所合成,大多為Pseudomonas屬的菌種2,這也與臨床所使用的抗生素之抗菌範圍不謀而合。
另外也有文獻提到,可使用外用gentamicin或silver sulfadiazine藥膏來治療因毒隱翅蟲皮膚炎造成的傷口感染10,11。
四、碘酒
碘酒能破壞隱翅蟲素的結構,但若隱翅蟲素已經造成皮膚病灶則為時已晚,故碘酒理論上僅能使用於接觸隱翅蟲素後的皮膚消毒4。
五、皮膚舒緩劑
一般會使用calamine、menthol於患部來緩解皮膚搔癢感,但有文獻指出,calamine目前並未經證實對毒隱翅蟲皮膚炎有效7。也可使用camphor、lidocaine及benzocaine等具有局部麻醉效果的藥物,亦能改善皮膚的不適感5。
六、抗癲癇藥物
大多數因毒隱翅蟲皮膚炎所引起的皮膚不適感皆能透過上述治療而改善,但曾有案例出現慢性的感覺異常症狀。使用低劑量的gabapentin或pregabalin一天兩次,經過為期三週的治療後,感覺異常相關症狀皆得到緩解5。
七、眼部治療
常見的眼部病灶如眼周皮膚炎亦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7,但若是引發角膜炎則較為棘手。一篇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發表的文獻中提到,4名患有毒隱翅蟲所引起角膜炎的案例,以自體血清(20% autologous serum)及人工淚液每2小時使用一次,並搭配貼眼(patching)及軟式隱形眼鏡來治療,經過2~3週的治療療程,4名個案皆痊癒並恢復良好視力,惟有2名個案的角膜上仍留有細微的疤痕8。
八、其他
(一) Sambucus ebulus 5% solution
一項隨機分配、雙盲、前瞻性、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收錄了62位毒隱翅蟲皮膚炎患者,實驗組接受外用的palemolin溶液(5% Sambucus ebulus果實浸泡於70%乙醇溶液中)與hydrocortisone藥膏治療,控制組則是接受外用的70%乙醇溶液與hydrocortisone藥膏,使用方式皆為一天三次。實驗結果顯示,使用palemolin溶液的實驗組比起對照組能更有效緩解灼熱感、疼痛感(p<0.05),特別是對於抗發炎上有顯著療效(p<0.001),在乾燥傷口及感染控制上也較對照組佳(p≤0.05)。且治癒時間能有效縮短(p=0.028),因毒隱翅蟲皮膚炎引起的症狀有93.9%能在48小時內消除(對照組為65.4%)12。
Sambucus ebulus為接骨木屬的草本植物,其果實中的萃取物palemolin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亦具有抗菌的效果12,再次應證毒隱翅蟲皮膚炎與隱翅蟲素為共生細菌所合成有關。根據這項實驗,接骨木萃取物能緩解毒隱翅蟲皮膚炎的症狀,可做為治療毒隱翅蟲皮膚炎的另一種選擇。
(二) atorvastatin
Atorvastatin為HMG-CoA reductase抑制劑,同時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一項在伊朗進行的隨機分配、雙盲臨床試驗,收錄了30位毒隱翅蟲皮膚炎患者,第一組接受外用的triamcinolone藥膏一天兩次與安慰劑錠劑治療,第二組則是接受外用的安慰劑藥膏與atorvastatin 20mg錠劑一天一次。實驗結果顯示atorvastatin 20mg與triamcinolone藥膏在治療毒隱翅蟲皮膚炎上並沒有顯著差異(p>0.05),也因毒隱翅蟲皮膚炎本身具有自限性(self-limited),研究顯示並不建議使用statin類藥物來治療13。
肆、預防與防治
一、減少接觸
由於毒隱翅蟲皮膚炎主要為皮膚接觸隱翅蟲素所致,故首要預防方法即為減少接觸毒隱翅蟲的機會,除了須識別出毒隱翅蟲並避開外,還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人工光源
毒隱翅蟲容易受到人工光源吸引,特別是白熾燈及鎢絲燈1,14,可於夜間就寢時關閉家中燈光,減少趨光而來之毒隱翅蟲。此外,現今因省電、生物保育等因素,住家日光燈管、道路路燈等皆陸續更換為LED燈,由於其波長特性較不吸引昆蟲,亦能減少毒隱翅蟲的趨光性7。
(二)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能提供良好的隔絕,於夜間關緊住家門窗,或是裝設細目紗窗、紗門,並於就寢前檢查被鋪上有無毒隱翅蟲停留,或是使用蚊帳,亦能有效預防接觸毒隱翅蟲。服裝方面,進入郊區或山區時穿著長袖衣褲及帽子,並塗抹驅蚊液,能減少皮膚暴露及接觸機會1,15。
(三)誘捕撲滅
可於夜間毒隱翅蟲活動高峰期使用紫外光捕蚊燈、黏蠅板誘捕,或使用殺蟲劑噴灑於住家周圍及清除孳生雜草,減少毒隱翅蟲密集度。但須注意,清掃時務必避免皮膚直接接觸蟲體14,惟在使用殺蟲劑上建議僅在住家或活動範圍中,以減少對於環境的污染與隱翅蟲生態的影響7。
二、適當處理
毒隱翅蟲皮膚炎的嚴重程度與接觸隱翅蟲素的時間長短、部位大小有關,若不慎接觸到毒隱翅蟲後,可採取較適當的做法,將傷害降到最低,如下:
(一)移除毒隱翅蟲
毒隱翅蟲若掉落至皮膚上,可呼氣將其吹離或利用紙張、扇子或枝葉使其爬離皮膚,切記勿以拍打、撥彈等動作來移除,減少因蟲體破裂而接觸隱翅蟲素的機會1。
(二)接觸部位處理
可利用肥皂和清水將接觸毒隱翅蟲之部位清洗乾淨,也可施以calamine、碘酒於接觸部位;若是眼周部位接觸,則建議以大量清水徹底清洗15。此外,須注意避免搔抓接觸部位,防止隱翅蟲素藉由手指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更廣泛的接觸。
伍、結論
毒隱翅蟲皮膚炎雖不至於造成生命危險,也並非不治之症,但若不幸接觸到毒隱翅蟲,仍可能造成身體不適及生活上的困擾,甚至留下色素沉積的疤痕及感覺異常等後遺症。值得慶幸的是,若透過良好的防治及適當處理方法,便能有效預防毒隱翅蟲皮膚炎。
Paederus dermatitis
Chih-Han Lin1, Shih-Chi Chen1, Yung-An Cheng1, Jiunn-Bey Pao2,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ipei City Hospital Zhongxing Branch
2Section of Clinical Pharmacy,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iepi City Hosptial
3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Paederus dermatitis (PD) is kind of contact dermatitis which induced by contacting pederin, a toxic amide, synthesized by symbiotic bacteria found in beetles of the genus Paederus. In Taiwan, large outbreaks occur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rainy day in summer. 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erythematous and edematous lesions,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appearance, with being itching and burning, and eventually, exfoliate and leave hyperpigmented scars. Topical steroids and oral antihistamines are effective for treating paederus dermatitis, while antibiotics can be considered of the prophylactic treatment of secondary infection. Preventing human-beetle contact and avoid crushing the beetle on the skin are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vent paederus dermatitis.
參考資料:
1. 黃基森:校園隱翅蟲防治。教育部防治外來入侵種及植物病蟲害輔導團電子報2012;01:1-6。
2. Rupert L.L. Kellner: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n endosymbiotic bacterium associated with pederin biosynthesis in Paederus sabaeu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2;32:389-395.
3. 青翅蟻形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1826)。圖/胡芳碩攝,已取得授權同意使用。
4. Frank J. H, Kanamitsu K: Paederus, Sensu Lato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Natural History and Medical Importance. J Med Entomol 1987;24:155-191.
5. Brienne D.Cressey, Alberto E.Paniz-Mondolfi, Alfonso J.Rodríguez-Morales, et al: Dermatitis Linearis: Vesicating Dermatosis Caused by Paederus Specie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Case Series and Review.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3;24:124-131.
6. Assaf M, Nofal E, Nofal A,et al: Paederus dermatitis in Egypt: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0;24(10):1197-1201.
7. Beaulieu BA, Irish SR: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ause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ermatitis linearis. J Travel Med. 2016;23(4):taw032.
8. Huang FC, Chen WJ, Shih MH: Paederus-induced keratitis. Cornea. 2010;29(8):941-943
9. Qadir SN, Raza N, Rahman SB: Paederus dermatitis in Sierra Leone. Dermatol Online J. 2006;12(7):9.
10. Mokhtar N, Singh R, Ghazali W: Paederus dermatitis amongst medical students in USM, Kelantan. Med J Malaysia. 1993;48(4):403-406.
11. You DO, Kang JD, Youn NH, Park SD. Bullous contact dermatitis caused by self-applied crushed Paederus fuscip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Cutis. 2003;72(5):385-388.
12. Ebrahimzadeh MA, Rafati MR, Damchi M, et al: Treatment of Paederus Dermatitis with Sambucus ebulus Lotion. Iran J Pharm Res. 2014;13(3):1065-1071.
13. Ebrahimzadeh MA, Rafati MR, Damchi M, et al: Treatment of Paederus Dermatitis with Sambucus ebulus Lotion. Iran J Pharm Res. 2014;13(3):1065-1071.
14. Singh G, Yousuf Ali S: Paederus dermatiti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7;73:13-5.
15. Karthikeyan K, Kumar A: Paederus dermatiti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7;83:424-31.
通訊作者:鮑俊蓓/通訊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01號9樓藥劑部
服務單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組/聯絡電話:(O) 02-25553000 ext
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