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Vol. 39 No.3
Sep. 30 2023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九月卅日出版

台灣清冠一號於新冠肺炎之用藥探討


蔡騰億1、蘇玉香1、楊佩蓉2


1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2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



摘要


新冠病毒於台灣2022年四月再度引發一波大規模感染,相對於2019年,流行病毒株以Omicron為主。與初期的病毒相比,該疫情的症狀及病機與以往有所不同。因應此變化,「台灣清冠一號」經加味調整,並以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下治療病患。本文以南部某院的中醫科用藥經驗,統整出主要的加味調整原理,分成風寒、風熱兩大類,並分析其夾雜症用藥的原理,以及服用清冠後主要面對的三大類症狀調理,以供中醫藥界日後應用參考。


關鍵字: 台灣清冠一號、SARS-CoV-2、Omicron、COVID-19



壹、 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爆發全球疫情流行起已延伸出多種變異體,從主要的上呼吸道症狀表現如發燒、乾咳、味覺嗅覺異常等,隨著病毒變種延伸出各類新症狀表現。台灣政府於早期2019年末進行邊境管制後,結合過去治療SARS的相關經驗,以國家中醫藥研究院為首研發「台灣清冠一號」(縮寫「清冠」)治療初期新冠肺炎的第一線用藥。


中醫主要以「望、聞、問、切」四種辨證,診斷病患當下的病況,以個體差異性調整用藥加減比例。隨全球疫情發展及病毒的變異,2022年四月台灣爆發的疫情型態也與以往不同,面對該情勢,本文章討論以「清冠」作為抑制病毒增生的科學中藥製劑,並說明中醫如何配合其性味歸經針對各種病機證型進行用藥調整,在疫情下充分發揮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精神。


貳、 以中醫分析新冠病情分析


新冠疫情的病機於中醫相關典籍有近似的記載。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提出:「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其中的「溫疫」在後世的吳又可《溫疫論》中又有更進一步的描述:「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於2019年出現的新冠病毒,因爆發期間在寒邪為主令的12月,起始於位於華中、長江中游區域的武漢,屬於濕地之城,綜上述地理位置與氣候可推測新冠病毒來自「寒、濕」環境6,其中以濕性為重,而在疫情初期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如乏力、腹瀉、舌苔厚膩與肌肉痠痛等符合中醫「濕」邪特性。隨著氣候轉換與人體面對季後的身體變化,同《黃帝內經》所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原本理當寒濕毒邪的特性也可能變成溫病2、3。而病情如果惡化,濕毒疫邪會於體內化熱、化火化燥,而出現高熱、咳嗽黃痰、腹脹便秘加劇,嚴重時會熱傷血絡、耗氣傷津,甚至發展成內閉外脫,即呼吸窘迫、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等3


統整至今,中醫學者提出SARS-CoV-2病毒以寒濕、濕毒、寒邪、濕邪、濕毒兼燥及濕邪兼有寒熱等致病機轉,均以寒、濕(濕熱)、燥為發病的病因2,病位初起在肺,或寒濕邪犯表入裏,或濕邪入裏化熱,最終病程延伸至心、肝、脾與腎等部位。在論治的方向,除顧及患者肺部表症等呼吸道相關症狀,應注意因濕邪外侵而致使的肺脾腎三臟虛實症。


參、 台灣新冠一號整體設計架構介紹


「清冠」1是以明代《攝生眾妙方》中的荊防敗毒飲為基礎,結合吳又可《瘟疫論》及戴天章《廣瘟疫論》,將原有處方針對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病邪入肺化熱」的表現,以辛涼解表與宣肺解毒調整成新型中藥複方。「清冠」以「荊芥、防風、薄荷、桑葉」辛散解表藥為君藥,「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為臣藥,加入祛痰的「栝蔞實」與平喘的「厚朴」作為佐藥,最後「甘草」調和諸藥。該配方以抑制新冠病毒SARS-CoV-2活性的特色使用,但隨著病毒變種,「清冠」該處方包含十種單味藥不足以應對患者的新症狀。


2022年四月,主要由Omicron變異株引起的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因「清冠」主要針對「熱、毒」設計的新型方劑,且該方具抑制病毒的特色,面對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如乾咳、咽痛,或其它症如高燒、嚴重腹瀉腹痛等,經過加味調整的「清冠」能更好應對上述的相關雜症,尤其是應對相關寒證的病患。


肆、 台灣四月份主要新冠肺炎表現


新冠肺炎觀察期,依照其臨床表現可劃分為「乏力伴發熱」與「乏力伴胃腸不適」兩種症型2,並隨疾病進展延伸出各類鬱肺症。「乏力伴發熱」以濕熱侵犯肺衛與脾,最後耗氣傷陰使人體感到發熱且乏力。「乏力伴胃腸不適」以濕毒或寒濕侵犯脾與肺衛,致使人體外感風濕,阻滯中焦而感到整體乏力與腸胃不適等症狀。


隨著病情發展,證型會依患者寒熱性質,細分為「寒濕鬱肺證」與「濕熱蘊肺證」。「寒濕鬱肺證」以鼻涕清白、舌苔白膩為主要寒症的判斷依據,並從疫毒濕邪阻滯中焦,從原本發熱或全身痠痛、咳嗽等症狀,出現乏力、噁心嘔吐、大便黏膩等症。「濕熱蘊肺證」為濕邪疫毒犯表,鬱於肺衛,致使不解而化熱,於病患可見其無汗、惡寒、乾咳咽痛等症。


2022年四月份的疫情中,病患初始症狀多以乾咳、咽喉腫痛表現,其他如流鼻涕、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發燒等與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相似。因初期主要症狀有所不同,故單以「清冠」不能全然應對此波肺炎,本次疫情的治療更要偏重病患本身寒濕症,或濕熱症與相關夾雜病症進行加藥調整,可能因地緣或病毒變種關係,初始燥症並不明顯,多在後遺症部分治療。


伍、 四、五月份COVID-19與「清冠」加味調整:

 


Omicron變異株相較早期新冠病毒,主要有咽喉疼痛、發燒與流鼻涕等與感冒類似症狀,前者咽喉疼痛需特別加以辯證,確定該患者病機才可使用「清冠」;後者則可依據其顏色特有症狀加以判別寒熱症,或加以脈象輔助來決定用藥的強弱。


一、 風熱


若病患出現咽喉腫痛、咳嗽痰黃且黏、鼻塞、鼻涕濁涕、發熱怕冷、口渴、頭身皆痛;舌質紅、苔白微黃;脈象浮數者,上述特徵的患者多為風熱襲表,也是此次疫情最大多數的患者病因。面對風熱,善於清熱解毒的「清冠」中「荊芥、防風、薄荷、桑葉」可解除外表風熱,方中黃芩、板藍根可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並預防外邪入裏所致實熱與虛熱,能助大多數風熱型患者緩解當下症狀。因新冠病患多以熱症為主,但熱症依據病患體質或病程進而延伸出同時有「濕、熱」等不同程度的症狀,因此在處方常搭配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等單味藥,或是葛根黃芩黃連湯、桑菊飲、銀翹散等方劑來強化「清冠」的清熱解毒效果。


二、 風寒


一樣具有鼻塞、流鼻涕、發熱、咳嗽、頭身皆痛的症狀,風寒型病患的鼻涕為無色或白色,咳出的痰多為稀白,且除了上呼吸道的症狀,病患多口不渴、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質潤;脈象浮緊。本次疫情相較風熱,風寒型的患者數比例較少。但是風寒不是「清冠」的主要適應症,因此加味的必要性比風熱型患者高。
面對風寒型患者不建議單以「清冠」治療,而是搭配荊防敗毒散原方,以方中羌活、獨活、川芎、生薑發散風寒濕邪,且羌活、獨活能除周身疼痛;前胡、枳殼、桔梗用以清肺化痰,緩解咳嗽胸悶,本品用於外感病初起之表寒證,作為扶正解表劑的荊防敗毒散常見於本次疫情中「清冠」的加味方劑,此外,《傷寒論》中治風寒外感的葛根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香蘇飲以及《傷寒六書》之柴葛解肌湯也常於處方中看到。


若疫情病因以「寒、濕」為主,而「清冠」適應症不包含該類,需要搭配解表溫裏或散風祛濕的方劑和單味藥,如荊防敗毒散、香蘇散、葛根湯,並以荊防敗毒散為最大宗。


三、 發熱


發熱發燒方面,可見「清冠」使用患者常加石膏進行調整,石膏是大寒,具辛、甘二味之單味藥,且有入肺經,因此具有清熱降火、止咳平喘之效。而患者出現風熱或風寒犯肺,致使邪熱鬱肺、氣急喘促與身熱不解的狀況下,石膏可再進行加味成麻杏甘石湯,藉此同時緩解高熱、呼吸喘鳴的情形。


四、 咽喉腫痛、咳嗽


使用「清冠」患者除了當下風寒、風熱,並夾雜濕症的情形,特此疫情常有嚴重咳嗽,’胸悶情形,在治療上以「清冠」為治療核心,處方調整也要偏重於喘咳急症進行加味。


配合風熱常見症,或因風寒化熱致咳,咽喉腫痛、咳嗽嚴重的患者常見加入性偏清涼的止咳單味藥,如:牛蒡子、浙貝母、桔梗、葶藶子、栝蔞仁、前胡與杏仁等藥,其中以牛蒡子最為多數,其次為桔梗與葶藶子。牛蒡子做為辛涼解表藥主要用於風熱的咽喉腫痛,也因本品具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的效果,故常見於本次風熱夾濕的患者;若熱甚,可加性大寒的葶藶子增強清熱效果。


五、 腹瀉、腹脹噁心


腹脹疼痛、輕至重度腹瀉、噁心嘔吐等急性腸胃道症狀也常出現在本次疫情,治療此類患者也依其寒熱病症劃分出兩大方向。濕邪熱症患者臨床表現除了上述既有熱症,常有胸悶腹脹、泄瀉腹痛,舌苔膩,脈濡緩或濡數等明顯濕症。遇此類病患「清冠」除能有效清熱,除針對熱症患者增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再配合「清冠」原方厚朴加入枳實或枳殼行氣消積,藉此強化清熱祛濕,行氣健脾效果。若熱更甚者,則再加黃芩、黃連增強清裏熱之效,同時重用葛根發表解肌使表解裡和,如葛根黃芩黃連湯,使整體達到表裡雙解,清熱止利。


風寒型患者除既有寒症,也有發展出腹瀉腹脹、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等風寒夾表濕症狀。「清冠」中厚朴能行氣燥濕,除了砂仁、陳皮、枳殼可解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或改加半夏、陳皮、茯苓等單味藥,增強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效果。除上述單味藥,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的燥濕和胃代表方,藿香正氣散是風寒型夾雜濕症的患者常出現的加味方劑之一。


六、 癒後後遺症


新冠病毒是濕邪入裡流竄臟腑阻滯氣機,進而形成寒熱各症。也因濕毒主要侵犯肺、脾與腎,後遺症常見因化燥傷津,致使氣陰兩虛或肺脾氣虛證2、4、5。使用「清冠」的患者在治療期結束,主要以辛涼或辛溫宣肺、健脾除溼減緩成輕症或咳嗽,解除發熱發燒或腸胃不適症狀,但留餘的溼熱或濕寒邪毒尚未完全拔除,因此多以清餘熱、祛痰濕、益氣生津法等治療3


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以肺系統後遺症為主,如輕度至重度呼吸急促、咳嗽,且舌乾少津,脈象以諸脈沉取虛細無力,此症狀為先前肺炎嚴重耗散氣陰之「氣陰兩虛證」2。治療以生脈飲、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和百合固金湯等清肺胃、生津潤燥用藥治療4。如出現倦怠乏力、痞悶、大便無力及便溏等,且脈象以右寸與右關中取虛弱無力,此為「肺脾氣虛證」特徵,故以黨參、黃耆等補益肺氣,以及白朮、茯苓、藿香、半夏、陳皮等理氣化濕用藥治療2


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疲勞、焦慮與睡眠困難,甚至「腦霧」等經官能症,這可能因外感熱病期間或後期熱邪內擾致使肝腎虧虛,陰血不足,導致心神失養引起各症狀,或稱「百合病」,屆時要了解失眠特性、焦慮與否考慮其各用藥,如情緒失常伴隨失眠可用甘麥大棗湯、胸滿煩驚等失眠可用加味逍遙散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4


心血管後遺症如心悸胸悶、心律不整、心纖維化等相關症也被發現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因血瘀氣鬱致使的胸痛、頭痛以血府逐瘀湯或天麻鉤藤飲等治療,其中三七、鉤藤、丹參、柴胡在臨床研究中具有抗肌心纖維化,能以低副作用下治療新冠肺炎後心血管相關疾病4


陸、 結論


與初期新冠肺炎病因「寒、濕、毒、虛」或「熱、濕、毒、虛」造成的病症相比,2022年四月份主要由Omicron引發的新一波肺炎在病因上主要面對咽喉腫痛、咳嗽與發燒等更近似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為主。相較原先適應症,「清冠」面對濕寒相關症與咳嗽腹痛需進行處方加味來完善整體治療效果。不論症狀輕重,「清冠」適應症比較專一在清熱與解毒上,組成藥物並不適合長期服用,但對於疫情後的呼吸道或脾胃方面的調理,民眾可藉由傳統中醫藥的針灸、科學中藥與水煎製劑,並配合中醫師建議獲得更好的癒後品質。



Clinical Experience of 2022 COVID-19 and Taiwan Qingguan No. 1


Teng-Yi Tsai1, Yu-Shiang Su1, Pei-Rung Yang2


1Pharmacy Department, Chang-Geng Medical Foundation Chiayi Chang-Geng Memorial Hospital


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Geng Medical Foundation Chiayi Chang-Geng Memorial Hospital



Abstract


The new coronavirus caused a new wave of large-scale infections in Taiwan in April 2022, but compared with 2019, the virus strain has changed to the mutant strain, Omicron.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virus, the symptoms and pathogenesis of April 2022 outbreak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ast. Faced with this change, "Taiwan Qingguan No. 1" was adjusted to treat patient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s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 hospital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addition,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wind-cold syndrome, wind-heat syndrom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symptom after taking "Taiwan Qingguan No. 1"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中醫藥新知109年6月號,2020。
2. 張哲儒、李威毅、黃頌儼、et al:中醫在SARS及COVID-19嚴重流行疫病臨床應用之系統性回顧。中醫藥雜誌,2020;31(2);28-49。
3. 蘇郁婷、曾元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看法。臨床醫學月刊,2022;89(2);89-94。
4. 歐冠沂、曾元卜: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中醫治療經驗。臨床醫學月刊,2022;89(2);100-104。
5. 黃碧松:從SARS及禽流感談中醫溫病的臨床應用。傳統醫學雜誌,2004;15;1-13。
6. 林冠良、歐世宸、蔡金川:中醫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思考。台灣中醫醫學雜誌,2022;18(1);53-64。




通訊作者:蔡騰億/通訊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嘉朴路西段8號
服務單位: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聯絡電話:(O) 05-3621000 ext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