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Vol. 39 No.4
Dec. 31 2023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十二月卅一日出版

書香佐藥香-別有韻味的中藥藥名文學


劉宇琦1,2


1廣泰藥局、2臺中市新藥師公會



摘要


中醫藥與中國文學皆源遠流長,兩者數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健康與心靈有著重大貢獻。古時候的醫者多是識字文人,中藥是他們日常應用之物,在他們進行文字創作的時候,將熟悉的中藥帶入作品中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因此,從易經、詩經開始,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之中,都不乏有中藥的角色參與其內。文學作品運用中藥名的現象初始是無意識的自然取用,及至後來某部分文人刻意引用藥名於作品中,或者以藥名為題創作藥名詩,甚至發展出不同的使用技巧,以致形成獨特的中藥藥名文學。


關鍵字: 中藥、藥名、文學



壹、前言


中醫藥與中國文學都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資產,歷經了數千年的演化,兩者皆源遠流長且至今綿延不絕,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自始以來便難捨難離。在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三百零五篇所涉及的植物和動物就有三百多種,其中不少是後世本草著作中收載的藥物。《山海經》裡也載有一百餘種動物和植物藥,並記述了它們的醫療用途1。清代趙翼就說過,「藥名入詩,三百篇中多有之」。
《詩經》中如唐(菟絲)、蝱(貝母)、蓷(益母草)、艾、藚(澤瀉)、杞(枸杞)、葽(遠志)、等,《詩經》時代均可供藥用2。自詩經以降,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若細細品味就可以察覺藥香處處!中藥與文學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貳、中藥與文學的淵源


昔時醫者大多是識字文人,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文學家如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蘇軾、陸游、蒲松齡等人,都精通醫理,以致歷來素有「儒醫」這一稱呼,范仲淹就說過一句名言「不為良相,願為良醫」,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良醫》記載了這一則典故:「范文正公微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時得位相乎?」不許。復禱之曰:「不然,願為良醫。」亦不許。既而嘆曰:「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謂公曰:「大丈夫之志於相,理則當然。良醫之技,君何願焉?無乃失於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且大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捨夫良醫,則未之有也。」就是讀書人這種仁民愛物的情懷使得中醫藥與文學二種元素自然的在他們身上發酵昇華,從而相得益彰。


我們在閱讀古人傳記或作品時很容易就可以從中發現中醫藥與文學互相交融的痕跡,比如眾所喜愛的大文豪蘇東坡不僅文學作品膾炙人口,在醫學養生方面也造詣甚深,頗有獨到的心得。在密州當窮太守時,他「齋廚索然,不堪其憂」、「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後杞菊賦》。謫居黃州時他自己闢地種藥,還以人參、地黃、枸杞、甘菊、薏苡等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還著有《蘇學士方》,後人將它與沈括的《沈氏良方》編成醫書《蘇沈良方》,也是一部重要醫方典籍。東坡寫下的藥方、醫書,或散見於書信尺牘間的醫藥、疾病、養生相關文字不下數十篇。不止如此,東坡的宦海生涯也和醫藥有所關聯且多有建樹。公元1089年,五十四歲的東坡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第二次到杭州擔任地方首長。七月上任便遇上當地大旱,隔年三月更發生瘟疫,東坡立即採取兩項行動,一是設置病坊,他撥出官銀兩千貫並自己捐了黃金五十兩在城中成立「安樂坊」遴選僧侶主持醫藥收治病人,這便是古時的醫院。據記載「安樂坊」三年之內醫病逾千人。其次是自費修合藥劑「聖散子」施送貧病百姓。「聖散子」這種藥方成本低廉,當時每服僅需一錢,但用於疫病卻有神效,東坡早在數年前謫居黃州時期已知奇驗,此藥方是東坡從四川眉山人巢谷處所求得,巢谷秘惜此方,甚至不傳其子,東坡苦求而得之,當時曾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但為了旱澇交逼瘟疫相迫的窮苦百姓,東坡不惜違背誓言,據說瘟疫期間得此藥而全活者不可勝數3


因為文人通醫的現象,藥名入文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參、歷史名著裡的中藥


《紅樓夢人物醫事考》一書提及《紅樓夢》蘊含豐富的醫學內容,涉及的醫藥知識達290多處、5萬餘字、病例114種、中藥125種、方劑45個,評述完整醫案13個,其內容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精神、皮膚和法醫等學科4。不管是黛玉的「人參養榮丸」,或是寶釵的「冷香丸」都讓人念念不忘津津樂道,而且據考證,書中所述的內容情節大都與醫理若合符節,可以想見作者曹雪芹在醫學藥理方面的造詣絕非泛泛之輩。


另一鉅著《西遊記》中我們也處處聞得到藥味,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孫悟空打死妖怪白骨夫人,唐三藏卻受八戒挑唆把悟空趕跑,悟空滿懷怨氣遁回花果山老家,又聽到猴子猴孫被獵戶欺凌的淒慘境遇,新仇加舊恨,按耐不住心中熊熊怒火,對結群而來的獵人們一陣打殺,作者用了一闕中藥詞來描寫戰況┌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屍骸輕粉臥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內嵌烏頭、海馬、人參、官桂、朱砂、附子、檳榔、輕粉、紅娘子九個藥名。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中,唐三藏在面對漫長的旅程與未知的艱難時心有所感隨口吟了一首詩:「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詩中計有益智、王不留行、三稜子、馬兜鈴、荊芥、伏苓、防己、竹瀝、茴香等九味。雖然詩文與藥性無關,卻藉由藥名與故事的情節緊密相扣,令人閱讀起來更添趣味!(「益智」指的是受王命赴西天取經之事;「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鄭重其事親自餞行;「三稜子」暗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徒弟;馬兜鈴指的是白龍馬;「荊芥」指的是西行所求的經籍;「茯苓」是指西天如來佛祖-佛靈;「防己」「竹瀝」指唐僧潔身自愛心地清凈;「茴香」則諧音回鄉。)


第六十八回「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施為三折肱」悟空為朱紫國王診病時說了一套中一理論:「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般事,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聽他真語及狂言;三問病原經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四才切脈明經絡,浮沉表裏是何般。我不望聞並問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第六十九回悟空調製烏金丹時對於藥性也有一番理論5,小說中這些四溢的藥味也透漏了作者吳承恩勢必精於岐黃!


肆、結論


人有生存的慾望,就會有醫藥的需求!原始人類居住在自然環境中,一概應用物品皆從周遭而來,原始醫藥也勢必取材於自然界的草木蟲石,或者通過試驗摸索,或者根本就轉化自日常生活飲食之中,也就是中醫┌醫食同源┘的現象,而這些都遠在文字之前。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亦始自文字發明前的歌謠6。因此這些生活中的草木蟲石在文字發明之後不免會被落實在作品之中。所以早在易經之中已可見到許多植物,文中雖然不是在描述他們的醫藥性能,但這些可供藥用的植物卻已經在文字作品中紮下深根!此後,在各類文學作品中,中藥名的出現愈加頻繁,許多文人甚至有意識地運用中藥名作為創作素材,乃至成為獨特的藥名文學。


中國文學與中醫藥之間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般的關係頗能耐人尋味,值得細細爬梳、慢慢品評。



The Fragrance of Books and the Fragrance of Medicines-A Unique Literature on Chinese Medicine Names


Yu-Chi-Liu1,2


1Guang-Tai Pharmacy, 2Taichung City New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Abstract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Chinese literature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ealth and spiritu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st of the doctors in ancient times were literate literati, and TCM was their daily application. When they were creating characters, it was a matter of course to bring familiar TCM into their work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I Ching, Shijing, Chu Ci, Han Fu, Tang poetry, Song Ci and even Ming and Qing novels, there are many roles that have TCM involved. The phenomenon of using TCM names in literary works was initially unconscious and natural, and later, some literati deliberately quoted the names of medicines in their works, or wrote poems on the names of medicines with the names of medicines, and even developed different use technique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TCM name literature.



參考資料:


1. 洪裕強:食用中藥材之典籍研究。中醫藥年報2005;23(8):339-432。
2. 周明儀:詩經之植物素材概說。台南女院學報2004;23(2):429-454。
3.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三版四刷。新北市,聯經出版社,下冊2018:779-781。
4. 陳存仁、宋淇:紅樓夢人物醫事考。新北市,世潮出版社,2007。
5. 吳承恩:西遊記,初版。台北,三誠堂出版社,2000。
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8。






通訊作者:劉宇琦/電子信箱:asa54617@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