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Vol. 40 No.2
jun. 30 2024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六月卅日出版

中藥藥名文學的發展歷程


劉宇琦1,2,3


1廣泰藥局、2臺中市新藥師公會、3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摘要


「藥」在人的生命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有「人」的存在,「藥」亦必隨之,兩者關係之密切不言可喻。


從文字被發明開始,藥名自然而然的也就出現於文字作品中,從最初無意識隨機地被引用,之後逐漸變成一種特殊創作材料,到後來甚至獨立成一種專有體裁,這一路發展演變的過程,當中有其軌跡可循。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至明清小說,歷朝歷代各有繼承又各有特色。本文從中國文學的文體流變過程中整理出中藥藥名文學的發展脈絡。在文體流變的過程中,詩經、楚辭、漢賦的藥名引用從最初無意中引入,隨後逐漸意識到藥名題材,而後在南朝時期確立了〈藥名詩〉體裁,此後的詞、曲、小說都在前期基礎上有更上一層的發揮,最終在藥性劇上達到藥名文學的歷史高峰!囿於篇幅,本文先就此一脈絡進行梳理,個別文體的藥名作品因數量非常豐富,有待日後再行探討。


關鍵字: 中藥、藥名、文學



壹、前言


生命的生、老、病、死;物質的成、住、壞、空,天地萬物,勢所難逃。面對生、死,只能交由造物主宰,秦皇上山封禪、入海求仙,難逃命喪沙丘;漢武金莖承露、玉屑為餌,終究不能免死。然而對於老、病,人們總想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保持年輕恢復健康。


人的生命離不開「藥」,自文字發明以來,藥名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文字作品中,從最初不自覺地隨意引用,後來遂逐漸成為一種特殊的創作素材,乃至最後成為一個獨立的體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文從中國文學的文體演變過程中梳理出中醫藥文學的發展歷程。在文體演進過程中,《詩經》、《楚辭》、《漢賦》中的藥名起初並非刻意使用,後來才逐漸意識到藥名題材的現象,並在南朝時期首見以〈藥名詩〉為題。此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的藥名文學都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有再上一層樓的發揮,而後終於在藥性劇中達到了藥名文學的歷史高峰!限於篇幅,本文先行闡明此一發展歷程,個別體例的藥名作品數量十分豐富,日後再行探討。


貳、易經裏的中藥


《易經》第十一卦泰卦初九與第十二卦否卦初六都有「拔茅茹以其彙」的爻辭。
否卦九五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第二十八卦大過卦初六爻辭:藉用白茅,无咎。九二,枯楊生稊。其他還有姤卦的杞、困卦的蒺藜、葛藟等植物可見於其中。


據查其中的葛藟是葡萄科葡萄屬的植物葛藟葡萄(Vitis flexuosa)。葛藟葡萄以汁液、果實、葉、根、根皮入藥1


蒺藜子(Tribuli Fructus)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而杞(Lycium chinense)、茅(Imperatae Rhizoma)等更是常見的中藥。


易經中的植物當時或許入藥或許沒有,也有可能在後世某朝某代才開始被引入藥用,這些植物被提及並不是因為它們的藥用價值,只是它們與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而然的出現於生活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見諸口說字寫的內容中。


參、詩經裏的中藥


《詩經》裡的作品早至西周,是我國文獻上最早的詩歌總集。〈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些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篇章之中都有植物的蹤跡,其中蒹葭就是蘆葦(Phragmitis Rhizoma),蘆葦的根部蘆根又稱葦莖,可以入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可全草入藥。


據考證《詩經》裡描述的古植物名多數都可對應到現存物種,比如〈國風.周南.芣苢〉中的芣苢就是現今的車前草(Plantaginis Herba),〈國風.周南.卷耳〉中的卷耳則是現今的蒼耳(Xanthii Fructus)2。〈國風.衛風.伯兮〉中諼草即是萱草(Hemerocallis fulva),被引申為忘憂草,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名為黃花菜。」《詩毛氏傳疏》:「今俗謂金針菜。3


《詩經》提到的動植物有三百三十八種,其中植物佔一百七十八種,因此孔子曾說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在這些物件中,可入藥者有五十至兩百味之多4


肆、楚辭裏的中藥


楚辭中的植物,地位稍趨明顯,但角色也不是在藥用功能上,而是「草木、香木以喻忠貞賢良,惡木、惡草用比奸佞小人。」是被當成情緒投射的標的物。
「香草美人」的譬喻自出屈原而後,千百年來已經內化在文人的心中,成為一種具象且生動的傳統意象!《楚辭》植物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們通常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性格。


《楚辭》中判別植物的善惡大抵是以氣味香臭、外表妍媸作為標準,香草香木用以比喻忠貞賢良,是《楚辭》中的主角,它們大多有芳香的氣味或秀麗的外表。惡木、惡草用來貶抑奸佞小人,因它們外表猙獰,或有刺容易傷人,或者氣味不佳,或是容易蔓生的雜草會妨礙作物生長因而惹人嫌惡。


《楚辭》中各篇章出現的植物有九十九種2,為數眾多,宋代吳仁傑著有《離騷草木疏》一書專門考釋《離騷》中的草木,對其中五十九種植物進行歸納分類,《楚辭》中的草木植物已是一門學問。


《楚辭》中這些性格突出不與眾同的植物被詩人拿來謳歌吟詠,也恰恰因為本身具備的特殊條件而讓它們在醫療上佔有一席之地。香草類植物,比如蕙、芎藭(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柴胡(Bupleuri Radix)、蛇床(Cnidii Fructus)等唇形科、繖形科物種通常含有植物精油,這些成分讓它們具有行氣、理氣、活血、止痛、解鬱等種種藥理性能。腥汙臭穢之類、鉤角刺藤之屬也都有它們可以取材之處而得以入藥,這使得它們既在文學上扮演了象徵性的角色,又在醫藥上發揮了實用的功能。


伍、賦裏的中藥


賦為中國文學獨具的文體,其形式介於詩歌、散文之間,文風瑰麗詞藻華美是其特色。賦從內容題材上可大致分為五類:一是描寫帝王遊獵;二是歌頌宮城偉構;三是敘寫行旅;四是作者抒懷;五是詠物,雜談禽獸草木。


賦體中,詠物的體裁興盛之後便開始有植物個論的作品,而且數量豐富,賦體的寫作乃從各個角度去描寫吟詠標的物,偶爾會兼及它們的藥用功能,讀者透過這些賦體作品已經可以意識到它們對於養生或醫藥的作用。
西晉馮翊太守孫楚〈茱萸賦〉、三國曹魏鍾會〈菊花賦〉、西晉女文學家左棻之〈松柏賦〉、傅玄的〈棗賦〉、傅咸的〈款冬花賦〉,這些植物賦中有「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托體固陰」等述及療效的字句。


金元時代有一作品《藥性賦》亦以賦為名。它將二百四十八種常用藥物按分寒、熱、溫、平四種藥性,用韻語編寫成賦體,便於學習者朗誦銘記,是學習中藥的工具書。


《藥性賦》等雖以賦為名但已不屬於文學作品範疇了,它只是採用賦的體裁與特性,讓藥物知識便於記誦傳播。


陸、詩裏的中藥


魏晉以來,借物詠懷抒情之法漸興,加以魏晉玄學興盛,文士之間有服用「五石散」的風氣,希望通過服食、採藥以養生乃至求成仙不死5


文人既好藥石,因此作品涉及中藥知識也就不足為奇。魏晉人已有意識地將藥名作為一般語彙使用,至此「藥名」在作品中已經明明白白變成主角而不再是此前附庸的角色了!


南朝齊詩人王融有現存最早的〈藥名詩〉一首傳世。著名詩人沈約也作有〈奉和竟陵王藥名〉一詩傳世。沈約雖生活於齊梁兩代間,但從題目可知此詩作於齊代,而且竟陵王蕭子良(齊武帝之子)亦當寫過同類作品6


中國湖南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劉丹的碩士論文曾就唐宋時期八百八十九首藥名詩進行研究,由此可知文人雅士對於藥名詩這種形式的創作相當踴躍。


柒、詞裏的中藥


詞源於樂府,是配合曲調的歌詞。詞中運用藥名的作品亦稱豐富,而且運用技巧更趨純熟,著名詞人如辛稼軒等都留有優秀藥名詞作。唯曲牌作品較少發揮。


詞之文體初始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只是騷人墨客遣興之作,唱者是歌女樂妓,寫的是兒女私情,離愁別緒,閨怨綺情。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詞似乎與這個標準相距太過遙遠,王安石就曾質疑過晏殊:「為相而作小詞,可乎?」。填詞一事縱不致離經叛道但總難被目為正務。北宋仁宗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甚至因詞惹禍而被皇帝硬生生地從金榜上將他的進士帽拔掉,可見詞的地位,比之文章與詩歌,實有天壤之別。
詞不負擔「詩言志」、「文以載道」這些既崇高又沉重的包袱,這個特點正好給藥名詞這種需要巧思的遊戲作品留下了寬廣的揮灑空間!


北宋陳亞,對於藥名相當熟悉,曾說:「藥名用於詩,無所不可,而斡運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他運用藥名所作的詩詞有百餘首。堪稱藥名詩詞的代表人物,《全宋詞》錄其《生查子》藥名詞四首。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云:「雖一時俳諧之詞,然所寄興,亦有深意。」


南宋辛棄疾,有詞中之龍的稱號,與東坡齊名合稱「蘇辛」,與李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並峙。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也是一名填制藥名詞的行家。


宋朝因為朝廷重視醫藥,民間習醫風氣盛行,相對使得宋代的醫藥文學蓬勃興盛。


捌、曲裏的中藥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和劇曲的合稱。劇曲有科白,可以在舞台上演出,又分雜劇、傳奇。


明朝萬歷年間的文學家鄧志謨亦工曲,著有《五局傳奇》,其中《八珠環記》用骨牌名;《玉連環記》用曲牌名;《亂頭鞋記》用鳥名;《並頭花記》用花名;《瑪瑙簪記》則用藥名。清代的「藥名曲」也有數例,如袁龍的小令〈南黃鐘畫眉序‧賀醫者婚集藥名〉用藥名填曲慶賀新婚。還有丁耀亢《續金瓶梅》裡的〈山坡羊‧張秋調〉也把藥名編成曲。可見有不少劇曲家喜歡在中藥名上大做文章。


玖、小說裏的中藥


小說是明清文學的亮點,三國、西遊、紅樓都有藥味。在明末或清初更出現了一本署名〝駟溪雲間子集撰〞的章回小說《草木春秋演義》,此書的寫作格式與其他章回小說類似,特別之處是書中運用藥物藥名編寫劇目,而且將藥物擬人化、情節故事化,依據藥名賦予藥物個性,安排堪稱巧妙。縱使《草木春秋演義》故事情節平庸俗套無足稱道,但它在藥名與人物角色關係的運用上卻是特出獨到的,它是中藥文學創作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拾、藥性劇裏的中藥


藥名文學到了「藥性劇」階段算是到達了巔峰,這種文學表達形式不僅止於將藥名崁入在作品中,更將性狀型態、配伍禁忌、交互作用、藥性藥理等理論性的元素融會貫通之後立體化的呈現在作品中,有別於其他文類頂多只是運用藥名的字面意義進行含蓄而平面的創作!


藥名文學在清代被發揮到淋漓盡致,文人在這個領域的創作可以說已經爐火純青臻於化境,他們運用藥物藥名編寫劇目,將藥物擬人化、情節故事化,依據藥名賦予藥物個性,中藥藥性功用被巧妙地嫁接成劇中角色的個性搬上戲劇舞臺,甚至用藥禁忌、方劑組成也都被融入劇情。


此類藥性劇有《草木傳》、《本草記》、《藥會圖》(或作《藥繪圖》)、《草木春秋》、《群英會》等,山西中醫藥大學賈治中教授認為:「這五個劇目大抵同出一源,由於流傳空間不同而形成差異。7」這一系列藥性劇的成書年代據研究約在清代初葉。


2017年4月山西新聞網報導一則《藥會圖》演出的消息,據說是兩百年來首度登台。


拾壹、其他:藥名聯、書信、祭文裏的中藥

據聞四川內江市「仁和堂」藥鋪,在門兩側懸有:

上聯:熟地迎白頭益母,紅娘一見喜;

下聯:淮山送牽牛國老,使君千年健。

短短二十四字,內含十味中藥,對仗工整寓意極佳,讀來令人神清氣爽!

中藥名除了被運用在文學作品外,其他如對聯、書信、祭文等應用文體中也可見高妙佳品。

網路上流傳一封安徽潛山縣汪濟老先生所作,借中草藥名勸歸的書信,當中包含了60餘味中藥極具巧思。

清光緒庚子年諸葛棠齋去世,其族弟諸葛範用六十四味中藥名串成祭文,堪稱佳作!


拾貳、結論


易經、詩經中的植物與生活息息相關而被提及。楚辭中的植物,地位稍趨明顯,但角色也不是在藥用功能上,而是「草木、香木以喻忠貞賢良,惡木、惡草用比奸佞小人。」是被當成情緒投射的標的物。


至於賦體中,詠物的體裁興盛之後便開始有植物個論的作品,而且數量豐富,賦體的寫作會從各個角度去描寫吟詠標的物,偶爾會兼及它們的藥用功能,讀者透過這些賦體作品已經可以意識到它們對於養生或醫藥的作用。


及至詩的流行,詩的體裁中就有以「藥名詩」為題的作品出現,至此「藥名」在作品中已成主角而不再是附庸了!


詞中運用藥名的作品亦稱豐富,而且運用技巧更趨純熟。唯曲牌作品較少發揮。
小說作品至《草木春秋演義》的出現是一個階段性的高峰,此時作品的寫作完全圍繞在藥名的運用與角色的安排,所以縱使故事情節平庸,寫作技巧亦無足稱道,但它在藥名文學上卻有獨到之處。


「藥性劇」是藥名文學的歷史高峰,它的寫作需兼及藥物的性狀型態、配伍禁忌、交互作用、藥性藥理、方劑組成等中藥臨床知識,這已經不是普通識字文人就可以完成的作品了,作者勢必是精通醫理、嫻熟藥性、醫學素養深厚的宿儒良醫才有辦法創作出如此面面俱到、文學性與專業性兼具的作品。


藥名在文學作品中運用的脈絡,從無意識觸及到有意識引用、從附庸配角到中軸主線,透過整理與閱讀藥名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在文體演進過程中,《詩經》、《楚辭》、《漢賦》中的藥名並非刻意使用,隨後逐漸意識到藥名題材,南朝時期確立〈藥名詩〉,及至後來詩、詞、小說的發揮,最後到達藥性劇的顛峰這一路發展的歷程!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ug Names


Yu-Chi Liu1,2,3


1Guang-Tai Pharmacy


2Taichung City New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3Ph.D. Program in Chinese Literature, Feng Chia University

 



Abstract


Medicin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life. Where there is human being, there is also medic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very close.


Since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drug names have naturally appeared in written works, from being randomly quoted unconsciously at first, then gradually becoming a special creative material, and later even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genre, this is a gradual proces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es literature from the stylistic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genres, the names of medicines in Shījīng, Chu Ci, and Han Fu were not used intentionally at the beginning, but later they gradually became awa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names of medicines. The Tang poem, Sung Tsz, Ming and Qing novels all have a higher level of pla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age,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historical peak of medicine name literature in the medicine drama! Due to space limitations, this article first organizes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number of drug name works in individual styles is very rich, so i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future.

 


參考資料:


1.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葛藟葡萄。2022.10.30引自https://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lang=ch&channelid=1288&searchword=herb_id=D01246
2.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初版三刷。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9。
3.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初版。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212。
4. 劉昌安:論《詩經》植物的藥用價值及文化內涵。東亞漢學研究2017;S:189
5. 鄭金生:藥林外史,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125-164
6. 張玉芳:九邊爛熟等雕蟲,遠志真看小草同--談古代的藥名文學。國文天地2009;24(11):20-24。
7. 賈治中、楊燕飛:清代藥性劇,第一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440。


通訊作者:劉宇琦/電子信箱:asa54617@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