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有名詞介紹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許多慢性疾病與病人的生活型態與習慣行為有著密切關係。如何促進病人行為改變的動機,對多數醫療人員常見的議題。動機式晤談是由Miller和Rollnick二位臨床心理師在1980年開發的,動機(motivation)包含動力(motives)和行動(movement)。此方法已廣泛運用在成癮戒治、飲食改變、糖尿病照護管理(例如:停止抽菸、增加運動、降低酒精攝取)、藥物配合度、心血管疾病之照護管理、疼痛管理等。
動機式晤談是探索和解決個案對健康行為的偏執,以求改變。介入方式著重於鼓勵個案說出為什麼想改變和如何改變,而改變歷程的核心取決於「動機」的強弱,包含個案是否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是否有足夠自我效能來達成目標。
了解行為改變時的五階段:(1)懵懂期:可能出現抗拒、否認、推三阻四、反抗、放棄、強詞奪理行為。(2)沉思期:願意面對問題,有想要改變,但另一方面又矛盾及搖擺不定心理。(3)決定期:預計開始新的行為,做好準備及決心。(4)行動期:已有計畫,勢在必行,或已在執行中。(5)維持、復發期:新的行為可能建立或有復發再犯的威脅。
動機式晤談的四個核心精神:動機式晤談最主要目的促進病人改變動機藉此產生新的行為,有四項核心精神。包含建立夥伴關係(partnership)、接納(acceptance)、情感同在(compassion)、喚起(evocation)。
動機式晤談的四個晤談技巧(OARS技巧):與病人溝通的晤談技巧,有助於與病人建立良好同盟關係。包含開放式問句(open
question)、肯定(affirmation)、回映(reflection)、摘要(summary)。
動機式晤談的四個歷程:與個案討論並設立目標,擬定改變行動方案,執行過程中告知個案可能會遇見挫折。持續幫助病人強化其承諾。包含促進投入(engaging)、聚焦(focusing)、喚起(evoking)、規劃(planning)。
人們的活動都因內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驅力,驅力促使個體產生行為,簡單來說「啟動改變的心,開啟想改變的意念」。在生活周遭中,相信大家都有經驗「我知道我有這問題,但要改變真的很難。」或者「明明我都給他不錯建議!怎麼就是不聽?」這兩句話就含括了「動機式晤談」概念,提升個案想改變的動機以及促進個案改變。藥師在對民眾衛教時,如能學習運用動機式晤談,與民眾重覆討論及練習,更能有效達到改變行為之目的。
本期專有名詞介紹小組編寫人:鮑俊蓓